美文网首页
我为什么又捧起了蒙托梭利的书?

我为什么又捧起了蒙托梭利的书?

作者: 吕静贤读书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3-11-05 19:21 被阅读0次

文丨吕静贤

以前,我以为只要严格要求孩子,并从小抓孩子学习,就一定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

在没孩子前,看到了身边一些失败教育的案例,我总结出两点心得:

1、要严格要求孩子;

2、要从小培养、教育孩子。

简单来说就是:在态度上要严格,教育时间越早开始就越好。

我以为只要做到这点,孩子就能教育得很好。

但,我还是走了一个弯路。

我在育儿路上的挫折

01

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10岁的大宝开始有了强迫症:

夏天每次晚上睡觉前准备开空调,他把门、窗关上后,却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到最后不放心了,干脆叫我或弟弟过来帮他检查到底有没有关好。

让我最受触动的一次就是:睡觉前,他关上了灯。明明房间已经漆黑一片,他还是要我过去看看到㡳有没关好灯。

这时我感觉他的强迫症已经很厉害了,也不能再忽视了。

要知道,现在网上报道孩子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新闻很多,甚至已不是新闻。而且也愈来愈低龄化。

而我家大宝才10岁,就已开始有心理方面的不良症状。我不敢想象孩子再大点,到了学习紧张、竞争激烈、学业负担重的初中,心理会发生什么。

而且大宝从上小学开始,就出现了啃手指甲的毛病。一直到现在好几年了。这几年,手指甲都是光光的,从来没用过指甲钳。

我原来也在网上查了孩子啃手指甲的原因:是孩子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不安和紧张等,所出现的一种行为。

现在想一下,也应该是。那时大宝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原来读的是公立幼儿园,所以没有学过拼音。尽管暑假也报了幼小衔接班,但作用也不大。所以九月开学到第二年暑假前,基本上是紧张、忙碌却又鸡飞狗跳的一年。那时孩子辛苦,我也辛苦。孩子压力大,我也压力大。

有过陪读小学阶段孩子学习经历的父母,基本上都体验过这种感觉和压力。

而这样的情况,到了孩子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有所缓冲。那时孩子也开始认识一定量字、能读题了,学习上也就不需要我的陪读。这时我才觉得轻松一点。

但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学习压力一直都在那里。尤其上了五年级之后,每天的作业量都不少:每天至少做两个半小时作业,多的甚至有一次做了5个小时(晚上做到10点多,第2天早上6:00又爬起来,做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当然这里肯定也有孩子的学习效率问题。但孩子的学习量不少,也是一个方面。

而另一方面,我从小一直抓他背诗、背古文,学英语等。这样,学校、家里的双重压力,可以说孩子的学习压力一直不小。

而现在孩子除了一直以来的啃指甲,又开始出现了强迫症。

我看到一个心理医生是这样解释强迫症的:

所有强迫仪式和动作,都是为了压抑和驱逐心里某个不被接受的强迫思维或想法。强迫症的核心是想法,而不是行为,是某个想法需要被压抑,症状才会如此严重。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一个人内心的某些需要不被看到和理解,所以被这个人自己给压了下来。但即使压了下来,它还是在那里。所以也就出现了强迫症。

换种说法就是:一个人并不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就出现了强迫症行为。

所以当我明白这一点时,我也开始了反思和在孩子教育上逐步放手。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从孩子上小学起,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02

说实话,大宝在学习上没什么热情,我不是现在才知道。

没记错的话,他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为这个而烦恼了。

当时忘了是什么原因发现这个问题的,不记得是老公提醒,还是什么原因。

总之我也发现孩子尽管在学习上行动很积极:

每天,包括周末都按时完成作业。并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作业;

只要有时间,就抓紧时间先把学习上的东西给完成,如朗读、听英语等;

……

总之基本上在学习的行动上他很勤奋。

但是实际效果呢?

却可以说没多大效果。

用旁观者老公的话说:他只是在为你学习。实际上他在学习上一点热情也没有。

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为之而苦恼:到底要怎样才能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呢?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内驱力。

我在寻找,却似乎一直找不到。

到了孩子准备上四年级的暑假,我发现了一本网上评分颇高的《自驱型成长》。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照着书中的观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上的一切。

但很可惜,我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我看到自从我不管孩子学习后,孩子真的什么都不做了。暑假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看电视。

甚至连我一直抓的、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坚持给他读书的习惯,他也不肯做了。每次对他说:“我给你读点书吧?”他就一口回绝:“不用了。”

于是不得已,我又重新抓起了他的学习。

03

然后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接触到了《正念教养》(这本书在前面的文章也给读者推荐过),慢慢又重新接触到了蒙特梭利的书。

是的,蒙特梭利的观点和作品可以说是孩子教育领域的经典,风靡全世界。只要讲到孩子教育,没有不提及她的。

曾经我也接触过她的书,但感觉看不懂。也许那时孩子还小,也许感觉上面全是理论,作者看起来也似乎在自说自唱,没有什么实际案例,所以看了没几页,我就放下了。

而现在,当我又重新拿起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能读进去了。

作者有个核心观点:所有生命的成长都是自发的,而且都是遵循自己的成长频率的。而且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都是自带精神胚胎的。

她这个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孩子性格相差那么大?哪怕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在相同环境一起成长的孩子。

而且她的那个“所有生命的成长都是自发的”,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接触她书的同时,我也一起看了国内著名教育者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孙瑞雪也是蒙托梭利理论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她的《爱和自由》里,进一步详细阐释了蒙特梭利的理论。书里有个观点:13岁之前,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期。这些能力包括:感觉、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绪管理、认知等等。

所以,孩子小时候,重点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身心如何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怎么培养?孙瑞雪在她书中讲得很清楚: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其实,与哥哥比起来,我家二宝在这方面,我自己感觉做得很好:他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成长、发展着。(下篇文章可能会讲到这个)

相反,按照蒙特梭利、孙瑞雪等的观点,我家大宝很多方面,都没有得到我们有意识地关注和重视,所以有些方面不再获得成长甚至被压抑。

所以当我明白这些后,这次我真的彻底放手了。因为一个人(孩子)的成长,是心智等各方面的成长,而这成长一定是通过亲身的感觉和体验去获得的。所以我不再去包办孩子的学习,而是放手让他自己去学习、去体验和去成长。包括生活中的其它方面。

真正的成长,一定是自发的

04

知乎上有个提问很触动我(我也在前面的文章提到),那就是:班上第1名的家长,说自己从来没有管过孩子的学习,这是真的吗?

下面的回答惊人地相似:这是真的。

我身边就有这种学习上父母什么也不管,但学习上却很自觉并成绩优秀的学霸;

我是老师,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学生;

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学霸;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学霸;

……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真正的成长,其实都是自发的。

不论各方面,包括心智。

这其实也和蒙特梭利、孙瑞雪的观点相吻合:每个孩子(每颗种子)都是在那自发地成长,父母要做的是给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即给他们成长的自由,并学会耐心等待。

网上甚至有人以爱因斯坦为例:

爱因斯坦小学时被人笑作是白痴,甚至一度退学回家。然而他的母亲却展现了极其罕见的耐心,任由看起来弱智的爱因斯坦自由去探索。所以爱因斯坦的精神构建时期,因为退学而不断拉长,从0-6岁拉长到了12岁。

这个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根据蒙氏的教育理论,爱因斯坦极有可能拥有了更加庞大的精神空间。所以能够进行思想实验,也才能后续研究出相对论之类的物理理论。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觉得这有点纸上谈兵,甚至牵强附会。

但是看了相关的书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孙瑞雪也在她的《爱和自由》里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一个母亲,从小教会孩子很多知识:算术、写字等。然而带到孙瑞雪面前,孙瑞雪却对这个五六岁孩子的母亲说:你孩子的心理年龄其实只有两岁。

在孙瑞雪看来,这几年,这个孩子只是表面上相关知识的增长,但其实他的其它方面都没有在成长。如情绪、语言、身体感觉等。

所以看了这些书之后,我越发感到:孩子(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综合、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单一的智力的发展。

而且即使是智力的发展,也同样依赖于其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如语言、情绪等)。如果其它方面没得到发展,甚至被抑制,那么智力发展也会相应地受到压制和伤害 。

这点,不论是蒙托梭利的理论,还是其它——如畅销书《情商》这本书里也阐述了这种观点。

05

以前,我很反感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认为孩子应该什么都要接触一下,而不仅仅是围绕着课本上的知识,为分数教育而教育。

于是我又另外带孩子读诗、学古文,学英语等等。

但现在看看,与蒙特梭利理论比起来,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甚至也压抑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

用蒙特梭利的观点来说,孩子的成长都是自发的。每到一个阶段,某方面的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用孙瑞雪的说法就是: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并耐心等待。同时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适时地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成长养料。

这样孩子才会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足的成长和发展。

现在我已基本上不管大宝的学习了,包括他看电视。我想他也能逐渐地感受到自由和自主。

这段时间,发现他平时一直以来在网络电视喜欢看的搞笑段子,开始改成了下象棋:经常在上面下象棋。

这不是原来多久前我曾经向他推荐过的吗?因为有一段时间,大概两年了吧,那时他突然喜欢上了象棋。我按照他的意愿,给他报了象棋兴趣班。但是家里却没有一个会下象棋的人。一开始他让我陪他玩,可我一点也不会,为了他也只能将就着陪他玩。很快,他也感觉到了无趣,下象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后面我也提醒他,喜欢象棋,在B站上面有很多种学下象棋的视频,可以自己上去看看。他一直都没有去找来看。

而现在,他又重新拾起了这个兴趣。

我想,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孩子的内心正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并去行动。

我也希望孩子能各方面都在成长,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晚了。

但一切都来得及。

后记:

对于我来说,《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仅仅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做。可为什么这样做,我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启发。可以说依然抱有疑团,所以行动上也没什么底气。

后面看到了《正念教养》这本书,作者从专业理论角度上解释了父母为什么要放手。这使我在孩子教育上,有了放手的科学依据。并在实际上放了手。

然而真正触动我,并让我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么做的,则是蒙特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可以说,蒙特梭利的主要是纯理论,而孙瑞雪的则是蒙氏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两者都给了我无尽的启发和触动。并让我在孩子教育中越来越清晰应该怎么做。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这两本书:

《有吸收力的心灵》,作者:蒙特梭利

《爱和自由》,作者:孙瑞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又捧起了蒙托梭利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t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