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依然难懂。我读了两遍,找资料,做批注。正如我们书社的名字“深耕”。尽管还是有些道理不懂,但总算有了以下收获:
首先懂得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
庄子认为“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因自然本性不同,幸福感自然就不同。有人对麻将感兴趣,能够打上一天一夜麻将,没人干扰,就是一种幸福。而我,经常在吃饭前,三缺一的情况下,被人拉去凑一角,我都是痛苦的。只要有人来了,我立马叫他顶上。天性不在此,幸福就谈不上。我喜欢读书、思考、写作。最近能有较多的时间与空间,让我不受干扰的读读写写,我觉得很满足,很幸福。这就是因为我的自然本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庄子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今天我们的教育太多的痛苦,也是因为我们顺应的是人为制造的一条条规矩和一项项指标。如果顺应多一点的天性,教育一定会更幸福。基础教育阶段不要以排名、指标衡量业绩,以合格不合格来衡量业绩会让大家轻松一些。
《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断所长,续所短,必然制造很多的痛苦。我们培养学生,也应尽量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让其得到自由发展。
其次懂得了以理化情,理解世界,理解万物,你会获得绝对幸福。
明天下雨,小孩会很烦,因为他不能出去玩。大人不会烦,因为大人理解这是自然现象。对事物的自然本性获得更高一层的理解,你就得到了绝对的幸福。女朋友甩了你,你不能理解,你当然苦脑。你能从女朋友的角度理解她甩你的理由,你就幸福了。对万物都理解,理解消解了你的苦脑,消解了你不满。如能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就绝对幸福了。
再次明白了自己的观点是有限的,唯有站在更高观点才能成为一个至人。
你必须明白人的观点往往是有限的,你必须站在更高的观点,你才能成为至人,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人总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示肯定与否定。但每个人从他自己特殊的有限的角度形成的思想都是有限的,是片面的。你认为考上北大、清华一定是幸福的,但有人却在北大、清华选不到自己合适的专业而苦恼。 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意见为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非。“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人们喜欢通过辩论明辨是非,然正反两方的观点都是有限的,又怎能辩出是非呢?世界也是在变化的,是非又怎能是固定不变的呢?
唯有站在更高的观点才能超越有限,获得“明”、“道”。例如,用木料做桌子,从这张桌子的角度看,这是成。从所用木料的角度看,这是毁。我们全天候控制学生学习,从早上6:00到晚上10:30中途只给学生短暂的吃饭、上卫生间的时间。从取得的考试成绩上看,是成。从学生失去创新思维能力,失去个性、自由,失去生活能力等来看,是毁。所以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万物好比一个循环无尽的圆。我们应当站在圆心上,能看透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能看到万物虽不相同,可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四:“不知之知”是大智慧。
《庄子》认为万物“通为一”。那什么是“一”。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何谓“大一”,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多篇讲述“无竟”“无用之用”“不知之知”。“不知”不同于婴儿般的“无知”,婴儿般的“无知”是没有知识,不能区别事物,属于混沌状态的完全不自觉的“无知”。而“不知”是得道之人在具有丰富知识,足够智慧之后“弃知”或“忘知”,是一种精神的创造。
《庄子》用取消问题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提出的问题。不报告任何事实,不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办法。哲学是无用的,不能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但哲学能给出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是非常有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