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秋之四十二
揭秘唐朝边塞诗双杰岑参高适在四川的悲喜两重境遇
文 和运超
提到岑参和高适,作为唐代边塞诗最杰出两位代表,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他们的生平活动主要是塞外大漠,一定需要亲眼目睹、亲身体会那些壮美风光,才会写下那些流芳千古的雄浑诗篇,很少会将他们的经历和西南四川联系到一起。
事实上,岑参和高适后来都在巴蜀待过,而且他们都是杜甫的朋友,甚至杜甫能够来成都栖身,一大原因就是有高适在这里做官;而岑参别号称“岑嘉州”——就是今天的乐山,已经说明他和四川的渊源,甚至岑参的最后四年岁月都是在四川度过……
岑参的塑像一、岑参:从西北到西南,回不去的长安
绝大多数喜爱唐诗的都知道,岑参之所以成为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主要就是年轻时有两次从军西域的经历。岑参效力于玄宗年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与著名将领封常清结为好友,但是,他除了开拓眼界,留下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外,个人机遇方面却没什么实际收获。
岑参回到中原以后并没有因为出塞而建功立业,正是肃宗时期与杜甫在长安认识,杜甫任左拾遗,卖力地举荐岑参。之前岑参任监察御史,被举荐后任右补阙。岑参和杜甫两人都是谏官身份,主要工作就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举动,以及国家大事决策。
岑参十分尽职尽责,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他不太注意说话方式,最终惹得皇帝不大高兴。乾元八年(765)冬,岑参被任命为正四品的嘉州刺史,但是岑参由于心怀憋屈,并没有及时到任。次年,岑参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川,实际算是他第五次入幕府工作。等到大历二年(767)杜鸿渐回朝,幕府解散,岑参才前往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任刺史,前后两年多,由于名声和口碑极佳,不论当时人们的尊称,还是后世编辑他的诗文著作,岑参一直都被为岑嘉州。
事实上,就像他拖延来嘉州任职,这并不是岑参所期盼理想的结局。嘉州刺史,尽管名义上也是管理一州民政的地方长官,但当时嘉州偏远,从工作来说相对比较闲散,毫无疑问是被闲置的象征。因此,出于排遣心情,岑参写了不少山水诗,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诗序“今者幽躅胜概”,诗句“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又如《过王判官西津居所》“胜迹不在远,爱君池馆幽”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岑参诗集虽然蜀地风光秀美,让岑参流连徜徉于三江之畔,但一如早年在西域是为求取功名,如今年华见老的诗人,心中壮志未酬,他还是割舍不掉长安的繁华,包括时常想念故友们吟诗把酒的情景。在闷闷不乐中,岑参写下著名的《招北客文》,北客是作者之自谓。这是岑参模仿屈原《招魂》的体制,讲述蜀地的历史、地理、民族、气候等内容。该文写:“大江沄沄,下绝地垠。百谷相吞,出于荆门。”还形容长江三峡:“三峡两壁,乱峰如戟……高如天霓,云外水积。昼日无光,其下黑窄。瞿塘无底,浅处万尺。”表达欲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渝州出夔门的意愿。
杜甫大岑参三岁,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由水路离开成都,经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路过嘉州,当时岑参正在嘉州。但很奇怪,两人并没有见面相聚。也许杜甫忙于赶路,所以没有在嘉州登岸,也可能杜甫当时不知道岑参在嘉州。总之,杜甫在成都的几年里,二人确实没有直接往来。
杜甫经过戎州(今宜宾市)、泸州、渝州(今重庆市),九月到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的云安古镇,距离县城十五公里,在长江支流汤溪河畔)停下来养病。这期间,杜甫才给岑参有赠诗《寄岑嘉州》,前两句是“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可知,两人在离长安以后,确实多年失去联系,杜甫对好友岑参的思念可见一斑。
岑参收到杜甫寄诗后,两人才恢复书信来往。之后,岑参就经常把自己的新诗寄给寓居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杜甫。在嘉州做了两年半的刺史,大历三年(768),岑参毅然离职去官,打算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戎州、渝州等地前往夔门,应该是很想去找杜甫,可当时杜甫已不在夔门。
当岑参准备出发上路时,写下《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诗,“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形象的表达了岑参决定解脱宦海的心情,种种夸张的描绘依然不减当年边塞诗的想象力,也多少透露岑参当时心境的变化和复杂。但这时杜甫在半年前已经出了三峡,两位友人最终没能见面,而且还是永诀。
岑参从嘉州顺江而下的时候是七月夏季,如诗歌所言,他在去夔门途中遇大雨洪灾,只好改道北上,一路辗转,来到成都。岑参来到成都客居一年多,不幸因病孤独地死于客栈,终年五十五岁,其实年纪并不算太老,非常令人惋惜。据后世学者考证,推测当时岑参寓居在今成都市城北青龙场一带,可能是想病好以后能从沿金牛道陆路返回长安的。
早年成都老南门大桥位置即是历史上的万里桥而身在长沙打算投奔亲戚的杜甫也是贫病交加,得知岑参病故的音讯以后十分悲痛,在寄给高适的诗《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序文中说:“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感叹昔日故人中,尚在人间的已经没有几个了。就在同一年大历五年(770)冬,杜甫也病故,追随友人岑参而去。
在成都的一年左右时间,岑参身体和心情都不佳,留下诗文不算多,整个他的诗集中写蜀地风光名胜的作品其实也不少,著名作品有《万里桥》《张仪楼》《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等几首不俗之作。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万里桥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座桥和这句话都名垂青史。岑参赋诗:“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语言清新脱俗,但饱含深情。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可以说是另一首“蜀道难”。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岑参从陕西终南山到蜀地任职的途中。主要写他与友人成贲结伴赴蜀时行走山道的艰难,以及到蓉后惊喜遇见美酒可用俸钱赊账的趣事。少尹,是成都府的副长官。骆谷,陕西终南山一山谷。岑参在诗中写道:闻君行路难,惆怅临长衢。岂不惮险艰,王程剩相拘。忆昨蓬莱宫,新授刺史符。明主仍赐衣,价值千万馀。何幸承命日,得与夫子俱。携手出华省,连镳赴长途。五马当路嘶,按节投蜀都。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旟。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唐代边塞诗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写景状物讲究淋漓酣畅,气势如虹,而对事物声形色嗅的描摹也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岑参自然也是这方面圣手。这首诗中,他把入川途中骑马涉险、冰雪滑蹄、高岭蔽日、月夜投宿的行旅之苦,写得何等的历历在目、入木三分。
高适的画像二、高适:任职蜀地,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前半生一直都很落魄,到处求职幕府,考试也多次落第,虽然豪情万丈的对好友董大(董庭兰,著名乐师,宰相房琯的门客)宣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他是一直等到后半生才发迹的诗人。
经过多次功名无望后,高适长年在家乡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待着,从开元二十六年到天宝七载,长达十年。就在这期间,高适和李白、杜甫结识,三位大诗人一起在中州各地游玩,后来被形容一起追随李白访仙问道,但的确是三位诗人一生中比较轻松惬意的时光。
之后,高适受举荐做了一段时间小官。天宝十一载(752),到河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进入哥舒翰的幕府做掌书记。这时,与他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正在西域高仙芝的幕府,刚目睹了唐军在怛罗斯的失败,安史危机已经在暗中酝酿。不久,年过五旬的高适跟着哥舒翰来到潼关防备,可惜被安史大军打败。高适追随玄宗逃到成都,反而成为他一生功名的重大转机。
高适虽然身在玄宗的身边,但他很快看清形势,选择投效远在西北的新君肃宗。之后受命淮南节度使去负责讨伐永王李璘。他曾经结交的李白,正是投身于李璘的大军试图建功立业。原本李璘也在成都,正是得到玄宗亲自任命前往荆州江南招募勤王兵马,但李璘出发以后,却被肃宗视为不服管束,企图自立。
中华书局版高适诗集高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小官,摇身一变成了重要节度使大员,但他因此经历最为艰难地一段时间:他要在作战中亲手将过去敬重的好友李白擒获,他的家乡睢阳正受到最惊心动魄的围城血战。高适在淮南,距离睢阳很近,却因为永王李璘而无法救援。他连连催促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但无动于衷。等高适随河南节度使张镐一齐赶去睢阳时,不仅目睹家乡劫难,更经历另一个重要边塞诗好友王昌龄的死。
王昌龄比高适还大几岁,也年届六旬,据说他是希望回家乡太原终老。当时睢阳告急,王昌龄既然身为边塞诗人,也富有侠义心肠,可能在返乡同时前往张镐军中,希望和高适再次相见,同时为朝廷出点力。亳州刺史闾丘晓受张镐指令先出兵救援,为大军汇合争取时间。可闾丘晓不但故意迟缓,还导致王昌龄在亳州遭到杀害,到底为什么原因一直是唐代诗人研究中的一个疑团。
王昌龄为什么这个时候去亳州,是劝谏闾丘晓出兵被杀,还是出于文学才华的忌妒遇害长久以来众说纷纭。不论如何,高适在这段时间内心连连受到重大冲击是毫无疑问的。
淮南任职结束后,高适返回四川任相对清闲的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本来从华州到了秦州(华州为陕西华阴县,秦州为甘肃天水市)一带的杜甫,一方面希望投奔蜀中的远亲,一方面知道有高适、严武等旧交在做官,能够一起相会。高适之前经历李白、王昌龄两大诗人朋友的变故,对杜甫这一旧交显得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通过严武安排住处,就是有名的浣花溪草堂。
上元元年(760)到广德元年的三年间,高适一直在蜀州,位于今天成都市所属崇州市,与杜甫有比较密切的往来。上元二年,高适还随节度使崔子光平定梓州刺史(今绵阳市三台县)段子璋立功。崔子光立功被皇帝调走,就让高适代理剑南节度使,王抡也在节度使府上任职,经常和杜甫聚会。杜甫这段时间非常轻松快乐,留下好几首他们三人聚会喝酒的诗,如《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杜甫还在期间祝贺高适的六十生辰(广德元年763,古人记虚岁)。
高适、李白与杜甫的塑像高适正是在四川期间到达人生的顶峰。为了保卫西川,高适后来却在与吐蕃的作战中遭遇败绩,丢了松、维、保三州,今天的松潘、理县一带(维州为理县东北薛城,保州为理县北,原云山郡治所定廉县),这几处都属于过去云山郡,高适算犯下比较严重的失职,被严武替换,打破吐蕃军,守住西川防区。高适因迁刑部侍郎而离开蜀地,仅仅两年后就去世。
总的来说,高适前期都碌碌无名,朝野上下几乎都在安史危机中感到灰心失望,甚至失去一切,当时那么多盛唐诗人,在人生经历这方面,唯有高适一个人算是逆流而上获得功成名就。
尽管高适最终在四川遭遇一次作战失败的波折,回到中原没多久就身故。但即便如此,高适最终迁官也不能认为他当真就因此受挫而打回原形,事实上他临终前还受到肃宗极高的礼遇——封侯,在唐朝大大小小的著名诗人中,高适晚年受到的待遇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回顾高适在四川期间,他尽管为安定那些因为躲避安史而迁居蜀地的贵胄、百姓做了一些事情,但不论在彭州还是蜀州,他可能都没有从之前对永王李璘和睢阳救援的战事中恢复过来。他在蜀中这些年一直处于调整心态,算不上积极有为。
唯一令高适觉得安慰的就是,他和好友杜甫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例如他知道杜甫来成都在浣花溪附近寺庙安顿下来后(杜甫刚到成都先住寺庙,后才通过帮助才修建草堂),他的《赠杜二拾遗》:“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昕法还应难,循经剩欲翻。草玄今己毕,此后更何言?”心情显得很满足平淡,杜甫答诗《酬高使君相赠》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昕法,兰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当时成都尹、剑南节度使裴冕受高适、严武所托,对杜甫很是照顾。
影视剧中的唐肃宗形象上元元年秋,裴冕受提拔回长安升任右仆射。杜甫的生活逐渐困窘,便写诗给高适,“百年己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把穷困和渴望帮助写的非常直白,一点也不见外,足见两人相交至深。恰恰这期间,高适职务发生变动,由彭州刺史改蜀州刺史。高适告诉杜甫调动情况,给杜甫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等高适到蜀州之后,杜甫去探望,写了《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骋驷开道路,鹰辈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把高适形容得非常潇洒拉风,对朋友的真诚和喜悦也溢于言表。
第二年,高适寄来《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时的高适地位日升,身边友人却日益寥寥,表达对杜甫这样的友人有珍惜的感情。
高适稍微闲暇,也会与一些官场朋友去草堂探望杜甫,如长安来的侍御王抡,两人就曾带着美酒去做客。杜甫有《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纪念这次聚会:“卧疾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蛙菜,空烦卸马鞍。移时劝山筒,头白恐风寒”,杜甫在诗后自注,“高每云:汝年几?且不必小于我。’故此句戏之”。高适和杜甫见面互相调侃,气氛十分和谐欢乐。
高适晚年因任职四川而发达,即便有些失职责任,肃宗也没有追究,后来还给他进封渤海县侯,足见对高适在帮助唐朝恢复稳定方面的嘉奖,虽然高适对个别朋友感到亏欠,晚年的内心并不平静,但不妨碍他仍然是盛唐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代表性诗人,被后世所铭记。
2019年6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