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头号玩家好文推荐读书散文
诗词中的秋声,阶前梧叶、庭前芭蕉,点滴到天明

诗词中的秋声,阶前梧叶、庭前芭蕉,点滴到天明

作者: 诗文说 | 来源:发表于2021-09-15 15:48 被阅读0次

    朱熹《偶成》诗云:“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流逝得让人恍惚,还没有从春色的陶醉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叶就已经开始在秋风中作响了。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感叹道:“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无情的草木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难免费心劳形。内心一旦被外物触动,精神也会随之摇动。

    正如苏颋《汾上惊秋》诗云:“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秋声的萧瑟,对愁苦之人来说,是难受到不堪去听的。

    更漏子·玉炉香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刘言史《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是秋天的信使,听到树叶在秋风中落下,就知道是秋天了。而秋声,更是一种心绪。

    温庭筠这首词写了一个因思念离人而彻夜难眠的女子。词的上阕着重营造了环境氛围,描摹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这里的环境描写颇类似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照半笼金翡翠”,都是残灯暗影、炉烟缭绕,色调偏暗,意境迷离。这样的氛围正是为了烘托出女子愁苦的思念之情。

    就在这残灯暗影中,一个女子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温庭筠不仅擅长烘托氛围,也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将人物的内心展现出来。这位女子蛾眉淡扫、鬓发零乱,可见她倍受相思之苦的折磨。夜长难寐,她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而真正寒凉的,恐怕是她的心吧。

    词的下阕则从室内转到室外,直接通过梧桐夜雨来写离情,把相思之苦进一步烘托得更为浓厚。雨滴兀自敲打着梧桐叶,哪管她正受离情之苦?点点滴滴,直到天明。雨下了一夜,她听了一夜。雨声连绵,就像她悱恻的相思。

    唐多令·惜别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这首词开篇就写得很妙,通过拆字,把愁说了出来,也点明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愁字,上秋下心,可不正是心上秋吗?秋天不只是秋天,更是一种心境。如此写来,可谓绝妙。愁有很多种,词人就用离人特别强调了离愁别绪。

    因为思乡心切、离愁正浓,词人竟不敢登楼去欣赏明月,怕月光把思念照得发白。芭蕉夜雨常引起人的愁绪,但这是一个没有下雨的秋夜。“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可就算没有雨声,芭蕉在风中飕飕作响的声音也让词人倍感凄凉。年华一梦,过往成空,天涯漂泊,秋天盈满了词人的内心。

    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

    宋·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一别天涯,音信难寄,深情只能在梦中相诉。但话还未说完,啼乌就已惊晓,只见楚山边星河疏淡,天刚拂晓,一片迷蒙。

    雨声淅沥,夹杂着如梭的虫鸣,织就了满头白发。一个人的凄清愁苦,恐怕谁也难以完全感同身受,更何况此时无人可诉,只能自己独自忍受了。

    声声慢·秋声

    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重复用了十个“声”字,在宋词中是非常罕见的。蒋捷用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更写出了自己苦闷的心声。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和声色,人与自然也应该是相合的。环境不同,心境也相应变化。一年一度秋风劲,静下来听一听秋声吧,或许在聆听中,我们会对生命产生更深切的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中的秋声,阶前梧叶、庭前芭蕉,点滴到天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zk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