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方式大学生活上班这点事儿
关于人生大事的选择——写在人生最后一个暑假的尾巴

关于人生大事的选择——写在人生最后一个暑假的尾巴

作者: 疯智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15:39 被阅读129次

    前言:这篇文章是我对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经历的一次全面复盘,对于找工作还是升学、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做技术还是做商业有选择困难的同学可以好好看看,我相信在这篇文章里你一定可以看见很多自己的影子,希望我的方法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开始之前说一点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 大事理性决策,小事难得糊涂
    • 选择是价值观的体现,反映的是各种因素在你眼里的重要程度排序
    • 看多数人的行为,听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
    • 不要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能忽略

    稍微展开说一下,关于理性决策,很多人是没有的,尤其是选择困难症患者,他们看似好像在做选择的时候把各种影响因素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却永远判断不了到底哪一个更好。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价值观不清晰,他只是感觉我每个点都很重要,但却说不出为什么重要。比如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这种人就会觉得好像颜值挺重要,身高挺重要,学历挺重要,内涵挺重要,家境也挺重要。但你真要让他给这些参数的重要程度排个序,他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这些参数在他眼里,都只是很模糊的存在,都只是好像挺重要的。这种人的理性,完全是假理性。真正理性的人是不会有选择困难的。

    之所以说在大事上要理性决策,小事上要难得糊涂,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做选择的依据是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在我们眼里到底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大事上这样清晰理性的决断当然是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小事上也这般“斤斤计较”,可能会让我们固化思维、活得很累,还会显得有点不近人情。比如,朋友们难得约你出去浪一次,你非要说学习工作更重要,估计这朋友也就没得当了吧。大事上要理性,小事上凭直觉,这就够了。

    这里,我们提到了做选择的依据是自己的价值观,但这还不够,因为就像找对象一样,虽然在你看来内在很重要,但这种东西一定是需要去分析去了解之后才能知道的,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被选择对象的情况是怎样的。这也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题,如何用一个模型来辅助自己的理性决策。

    正文开始

    我相信很多人做选择时都会时不时犯选择困难症,我也一样,最后只能以拍脑袋而收场,导致后来遗憾不已。但人毕竟是可以改变的,毕竟是有学习能力的,所以我将自己的经历复盘总结出这样一套模型,以期对在看文章的你有所启示。

    一. 模型介绍

    这套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愿景、目标、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这是从时间管理的GTD方法里精简出来的一套方法论,对GTD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了解一下。

    1. 愿景

    愿景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代表了自己人生里最想达到的生活状态,或者最想实现的人生目标,它是以整个人生长度为跨度的。

    那愿景有什么用呢?很明显,只有自己正在做的事是符合自己的愿景的,你才真正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驱使你自发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就是有些书里会提到的内驱力、或者自燃型人才。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燃型人才,每个人都有内驱力,关键在于你正在做的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愿景的。

    如果限制在职业范围内,还有另一种表述。采铜老师在《精进》里将职业分为“内在职业”和“外在职业”,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也提到职业发展的“道”和“术”的区别,其实他们都在讲一个道理,即人的愿景,一生里真正想做的事是唯一的,但这件事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而这也引出了我对所谓职业连续性的思考。一直觉得所谓职业规划需要有连续性是个伪命题,很多公司都或多或少地会要求自己的候选人有着连续的职业生涯,比如从一开始就做前端开发,或者从一开始就做产品经理等等,而对于有着不一样路径的人会追问很多问题。但我觉得这种表层的连续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说只要一个人内心里的愿景在那儿,他想怎样去实现都是连续的,因为他就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目标。

    古典老师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最早是新东方的老师,后面开始写书,接着做职场教育,现在又在做社群。外人看着好像这些都没什么关系,但所有这些职业都是服务于古典都是的愿景,即帮助他人自我实现。所以,不要说职业不连续,只是你自己不连续罢了。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愿景呢?

    很简单,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做哪些事情时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的,并且事后并不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一点就排除了单纯的娱乐行为,因为大多数的娱乐行为之后都会或多或少感到一阵空虚和失落,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并不会。再找到了这些事之后,总结他们的共性,归纳出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这个就是你的愿景,而且,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找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找到内心最深层次的诉求。这么直接问可能很难,网上有这样一个流行的方法:拿一张纸一支笔,在纸上不停地写自己想要做什么,一直不停地写,不要怕重复,一直写到自己热泪盈眶就可以了,最后那个让你热泪盈眶的答案就是你内心真正渴望的事。做这件事的时候不要心急,一开始会很困难,写的句子也会很短很简单,但越到后面写的句子就会越来越清晰,同时你的情感会慢慢地酝酿起来,你的答案也会越来越集中在某一个小的领域里。相信我,花两个小时做这件事,非常值得。

    结合这两方面的答案,总结出自己的愿景几乎就会八九不离十是你这一生真真正正要去做的事,所以,要记得珍惜。

    这也引出了我认为的最佳工作状态:即发自内心的想去工作,甚至会主动想一天24小时都扑在工作上,这已经不是工作而是一项事业。如果你的工作给你的感受是:唉,今天又要上班。那我觉得你还是早点辞职的比较好。

    2. 目标

    目标是我们短期内的规划,是一步步实现愿景的前提,时间跨度较小。

    最典型的目标就是:我要考研、我要去名企、我要拿年薪30万……

    目标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服务于自己的愿景。比如我的目标也和古典老师一样是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但迫于生活现实不得不挣到足够多的钱养活自己,那我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然后做在线教育,这样如果有100万粉丝,其中有10%购买我的课程,按200元计算,就是2000万的销售额。这里的关键是,我做的事是我内心里真正渴望的,所以我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不会因为中途遇到的一些困难而早早放弃,也不会因为怀疑自己做事的意义而感到迷茫。

    这其实也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的一种范例。我们都知道,长期目标需要一个个短期目标的累积才能最终实现。然而很多人问题在于长期目标有了,短期目标也有了,但这两者就是没有什么关系,最终依然导致自己实现不了长期目标。

    基于只说为什么不说怎么做的都是耍流氓这条,我们接下来看看怎样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

    在你找到自己的愿景之后,那往往是很遥远很抽象的东西,我们需要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冷静地思考自己当前要怎样过去。这需要结合的是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接下来我会细讲。但现在依然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从愿景一步步倒推自己的阶段性小目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做出让世界惊叹的科学发现或是成就,并以此造福全人类。那么,要实现这个愿景,就肯定需要一直走学术道路,我们直接跳过中间的很多步骤,简单来说就是要从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路读下去,然后留校或者进中科院等等。那么假如你现在还是大学生,要考虑的就是怎样争取读到领域内最好的学校,这就是短期目标。

    另外,我的个人经验是短期目标只设置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就可以了,因为未来是什么样的并不可以预测,更何况,一眼看得到头的人生多少也会让人失去兴趣吧。所以,不妨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些变数,这样也许更有幸福感哦。

    3. 客观因素

    说完了从自身出发找到的愿景和大致的阶段性目标,终于需要接受现实了,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你一个人主宰的。所以,客观原因就是当前一切跟你目标有关系的但又不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 比如你的目标是通过开发一款app改变世界,但你现在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并且市场大环境可能也不好,那么是不是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呢?

    客观因素这一条注定是要逼死很多人的,因为能够理性分析自己、市场、政策等因素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任务,更何况就算是有专家把这些东西分析出来公布了,还会有人会因为觉得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拒绝这一可能。所以你看,死在这一步确实很容易。

    除此之外,人类世界尤其是商业世界本来就错综复杂,从来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完整地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蝴蝶效应在这里影响非常大。看看创业路上有多少公司死掉就知道了,他们也许也很理性地分析过利弊,但还是因为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原因死掉了,这是没法说得准的。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地尽可能多地了解客观因素呢?原因就在于这能让我们提高正确的概率,哪怕绞尽脑汁地分析好几天最终只提升了1%的正确概率,我想这也是值得的。

    而想要提高自己理性分析客观因素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多读书,另一个是多实践。 我知道这两点早就已经被人说烂了,但它们确实很重要,人能增长认知的途径永远逃不出这两条。说说读书的问题吧,我个人认为通过读书增长认知是最快的,我们可以直接阅读大量的研究市场、人性、社会、经济规律、商业规律、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大家之作,这会省去大量靠自己一点点总结所耗费的时间。在计算机领域就有这样一句话:不要重复造轮子,指的就是不要做过多无谓的重复劳动,既然别人已经有了成果,拿来直接用就好了。这里的用,也就是实践,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如此,人类的学习机制也注定了只有通过实践,记忆才会最为深刻。

    所以,读书和实践是认清世界的第一步,只有认识清楚了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才能做出尽可能客观理性的决策,而不只是仅仅靠着明眼人都知道的一些信息就急急忙忙下了决定。

    4. 主观因素

    之所以把主观因素放在最后一条,就是因为这是4个因素里最容易被个人主观能动性改变的。对应上面对客观因素的定义,我们可以说 主观因素就是与你目标相关的一切可以被你自己主观能动性改变的因素,包括知识水平、技能高低、努力程度等等。

    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要过分低估主观因素的作用,当然也不要过分高估,毕竟人类是受到物理身体的制约的。最典型的例子,现在估计都已经成为段子了,那就是记单词。假设高考要求3000个单词,很多人就想,那我一天50个,2个月就背完了。他们以为自己能在这两个月里轻轻松松坚持下来,结果,绝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是他们意志力不够强吗?记忆力不够好吗?还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呢?

    都不是!他们做不到,只是因为这违反了人类自身的客观规律。先不说一天记50个单词有没有真的达到效果,光是把战线拉这么长还全靠自己监督的情况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人中途放弃了,因为时间太长,不可控因素太多,而你的意志力本来就是有限的,哪里处理得过来这么多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先认识自己,包括找到自己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找到怎样让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怎样能够记得更多更准,什么时间什么频率复习最适合自己……然后才是寻找科学的方法。只有这一趟完整走下来,你才有会有最大的可能性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刚刚说的是不要高估自己,下面接着说说不要低估自己,比起高估,低估自己往往是阻碍更多人进步的原因,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自我设限。如果你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时,想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不行,而不是我怎样才可以,那么你就是典型的自我设限。因为你已经打算挑战自己了,然后却说自己不行,这样的感叹有什么用吗?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但又非常渴望的时候,就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缩小差距吧。

    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合起来就是:认清世界,掌控自我。这是我在“蚂蚁私塾”里每天都能听到的话,给蔡叔打个广告。

    在真正了解清楚世界和自己之前就大谈特谈愿景和目标的,迟早死得干干净净,就是这样。

    二. 模型应用

    第一部分里我把这个模型解析了一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稍微有心应该很容易就能拎出很多方法论出来。下面我从自己的经历入手来实操一遍这个模型,主要分为升学选择、职业选择、以及公司选择。

    1. 准备阶段

    所谓准备阶段,就是先按照模型的内容把自己的愿景、目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列出来,当然这里除了愿景之外其他都可以写得不那么详细,因为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对我来说,我的愿景就是想要用AI科技改变世界,各位看官不要笑话我,毕竟愿景就是要显得牛逼一点,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于是这里至少有3条路可以选择。第一,走学术路线,一直读书,随后留校或者进科学院潜心钻研厉害的算法或是新型计算机;第二,走技术路线,继续读书读到博士或者博士后,然后用学到的技术去世界一流的公司创造价值;第三,走商业路线,直接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商业敏锐度和洞察力,积攒资源,找到机会后联合各路高手通过创业打造产品来改变世界。

    我们之前说过,目标其实是由路径决定的,在路径决定之前谈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而影响我选择到底走哪条路径就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决定了。

    客观来看,第一,我家庭跟中国千千万家庭一样,并非大富大贵,没有资源和背景,所以想要获取第一桶金只能不走寻常路,也就是所谓的“轻资产”创业。第二,AI行业当前处于起步阶段,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用的最多的技术是早就已经成熟了的,所以实验室里的技术到商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真正想要改变世界,必然需要行业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基于这两点,我基本上就否定了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

    主观来看,虽然我学的技术专业,但我并不想做技术,一来不是那种安静的性格,我属于外表安静但内心火热的人;二来我现有的技术水平并不过关,只能做些小打小闹,虽然这个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得到解决;三来我对于洞察人性有着无比的兴趣。于是,基于这三点,我注定是要走第三条商业路线的了。

    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当大方向解决之后,如何进一步细化自己的目标?

    把第三条路细化,又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去大公司,另一个是去创业公司。我在面试时,两类公司的面试官都说得很对,大公司平台大,带来的眼界和格局会更大;而创业公司更灵活,节奏更快,锻炼机会更多。这些说法都是对的,接下来我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了,也就是更为详细地分析利弊以及到底谁更适合自己。

    2. 细化阶段

    在准备阶段解决了大方向的问题,接下来是更为现实更为直接的具体问题。首先说一下原则,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不是有点像马原里讲的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当解决了大方向的问题之后,原来的多个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就变成了两个答案的封闭问题,而对于封闭性问题如何抉择,人们早就有了大量的方法和模型,但无论方法怎样变,最核心的都是分析利弊以及是否合适自己。

    公司体量 优势 劣势
    平台大、见识多、之后格局更大,可以镀金 个人容易沦为可替代性极强的螺丝钉;新业务较难开展,需严密布局
    机会多、锻炼多、成长空间大;业务灵活可变、方便小步快跑 公司本身更容易挂掉、个人能力成长较杂

    这个优劣对比基本是通用的,但公司必然是依附于一个行业的,那么在当前的AI行业,客观因素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目前来看,AI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打法层出不穷,没有谁能说自己的方法一定有效果,而在这种环境下,创业公司因为体量小更方便转变方向,不会有因为前期投入过大导致转变代价过高的问题。

    而从主观上来看,我对按部就班的工作是极其拒绝的,于是我选择了创业公司。顺便说一下,一切按部就班的工作未来都会因为流程度过高而被AI取代,这些工作本质上属于低级脑力劳动,并不需要创造力,所以被AI替代是毫不意外的,就像当年自动化机器取代了流水线上的低级体力劳动一样。

    以上两步就是我对自己这一年以来的几个重大选择的全面复盘,当然实际情况比这要坎坷多了,我也不是一上来就意图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这样走。中途有几个时间点我几乎都要做出完全相反的决策了,分别是:

    • 成绩还不错,加上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科技保研的可能性还是挺高的
    • 先后获得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offer,纠结了一会儿最终选择了创业公司
    • 几个月的技术学习、课程设计以及比赛强化了对技术的感觉,有点想转行当程序员的意思,尤其是程序员工资还普遍挺高的情况下,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三. 总结

    从这个过程其实可以发现,选择困难也是一个伪概念,选择困难本质是因为没有想清楚,只要思考清楚了,是不可能会出现纠结的。希望这个模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至少知道遇到人生重大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思考,知道在这种时候需要主动了解哪些信息,然后做出尽量全情全理的决策。

    说点题外话,思考能力是个好东西。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但我认为,这里的读书不只是读书而已,而一定是要伴随自己思考的,想想你每天看多少公众号文章就知道了吧。虽然你每天都有看书,不管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但如果缺少自己的思考,其实多多少少也会觉得空虚吧。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里对青年人的建议是做衰减慢的事,不管这件事的收益怎样。而典型的一些衰减慢的能力就是诸如理性思考、高效沟通、时间管理等等,这些能力是只要有人,只要需要与人打交道就一定需要用到的,不管你的职业是怎样的。所以学会正确理性的思考是真的是现代社会少有的一劳永逸的事。何况脑科学研究还表明,人一天大脑高效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不会累积,跟时间是一样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今天本可以想清楚一个问题或者多学习一项技能,但没有去做,那么你今天的脑力资源就浪费了,再也不会回来。

    所以,有条件还是不要浪费这么宝贵的认知资源,毕竟你一天有24个小时,而一天能够高效使用认知的时长并不会超过5个小时。希望诸君能有一个让自己每天认知力竭的概念,就像锻炼肌肉需要力竭才能有超量恢复一样,加油!

    最后贴上一些零散的碎碎念:

    • 商业能力需要在商业实战中锻炼
    • 在一线工作中才能接触到真实商业案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典型案例,而且还是简化了的模型
    • 家境普通却又不甘平凡的人更适合走商业路线而不是技术路线,高风险才会有高收益,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大环境的分析;而如果不想冒险,也许技术路线真的很适合你
    • 创业公司长期处于缺人的状态会更多锻炼到人的综合能力,不要说工作没有连贯性,只是你没有连贯性罢了
    • 如果有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机会,一定要去
    • 做衰减周期长收益更高的事才是最佳选择,也是避免未来被淘汰的最佳选择,当然我们这代人,终生学习是逃不了的命运。而技术的半衰期相比个人商业能力的半衰期实在是太短了
    • 大学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实战能力的培养
    • 大一大二尽量去尝试,去挑战自己的不可能,不要被已有的成绩束缚,大三大四再考虑未来也丝毫不迟。
    • 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会让部门领导思考对你的培养计划
    • 随时保持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不要有锤子心态,以为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自己的锤子去敲敲看。
    • 我始终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升级换代,一定会有一些能力是永恒的需求。训练自己把这些能力掌握好很重要。
    • 知识的价值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不是反过来影响人的决策。那些要求专业对口的人真的可以醒醒了。
    • 永远不要自我设限,永远保持有清零的心态,否则你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畏手畏脚
    • 无论工作经验还是学历都只是外在标签,重要的是你得有能力。你说你有三年的摸鱼经验,哪家公司敢要你?!
    • 永远不要把公司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面试时面试官想知道的依然是你在公司做了哪些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人生大事的选择——写在人生最后一个暑假的尾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zm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