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认为是21世纪四大带头科学之首,其余三种分别是:纳米科学、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试图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这一奥秘被称为是:“上帝最后的秘密”。
人类的心智和思维与大脑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有的学者,比如英国哲学家科林·麦金曾写道:“在讨论意识这一问题时,即使是最严谨的思想家也会语无伦次。” 而一些学者则另辟蹊径,他们发现在佛教当中存在着一套完整、精密的心学智慧体系。
认知科学与佛教
认知科学与佛教的对话,在欧美国家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代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为弄明白意识的本性和心智的本性,转向了东方文化这样一个具有深厚资源的心学传统。他们开始在东方的传统中,寻找理智的资源和灵感,希望这种对话能为当今意识领域开拓新的思路。其中:
著名神经心理学家詹姆士·奥斯汀(James H. Austin)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禅与脑》中,首次系统地将禅宗与当代认知神经科学联系在一起。近20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陆续又出版了六部著作(详见:https://mitpress.mit.edu/authors/james-h-austin)
瓦雷拉(F.J.Varela)是一名生物学家、认知科学家、哲学家和佛教修行者。他曾任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认知科学和认识论教授。他于1991年与与汤普森和罗施合著的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已经在国内出版,中文版译名:《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image.png汤普森(E.Thompson)现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是一名在认知科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领域从事研究的哲学家。
罗施(E.Rosch)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最近的研究旨在表明佛教和西方宗教中的沉思传统对当代心理学的意义。她在认知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领域发表过一系列论著。
佛教因明学
心智,或者说心的本来面目,在佛教体系中有两个层面,属于相对层面的真理(世俗谛),属于终极层面的真理(胜义谛)。科学家们关注的层面,基本是属于前者,对于这些问题,佛教的因明(逻辑)学有非常细致的分析。因此,了解和学习佛教因明学,对于揭开人类心智和思维的奥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释量论》是古印度因明学的重要著作,是佛教因明学大师法称论师所著。遗憾的是,此书在古代没有汉译。1980年,法尊法师首次依藏文本译成汉语,并依僧成之大疏,编译成《释量论略解》。此后,虽有老一辈的学者杨化群等人进行过小范围的研究,但相关的资料仍非常有限。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于2011年译讲《释量论·成量品》,共43讲,视音频及讲记资料可在此下载,佛学院法师的课后辅导资料(在此下载),这是该论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汉语资料,弥足珍贵。
释量论·成量品《量理宝藏论》是西藏因明学的重要著作,是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所著。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对此论评价极高:“《量理宝藏论》这部前所未有的巨著,概括性地论述了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可以说一切因明的要诀在本论中囊括无余。” 全论共十品,分为84讲(视音频资料链接 ),此论的传讲时间早于《释量论·成量品》,对于因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得非常细致,先有这个基础再学习《释量论·成量品》会更容易理解。
《量理宝藏论》这些古老的智慧如纯金一般,历久而弥新。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有缘去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实在是一种稀有的福分。上帝不告诉你的事,何不去问佛陀?
- 系列文集:《语文英语读写能力》
- 系列文集:《语文同步说文解字》
- 系列文集:《数理思维STEM》
- 系列文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