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渐渐成型的作品,父母是作品的出品人,但真正意义上上完成作品的应该是孩子本人,这才是一个健康完整独立作品的第一要素。但在孩子成长阶段经常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父母全程占主导地位,最后真的成了“父母”的作品。所以成长阶段放手尤为重要,允许他成为那个阶段的他。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年,允许的重要性无处不在。家长要真正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行动。有一位母亲,幼儿园小学接送都会选择陪孩子步行,这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对陪伴的定义一直模糊,直到孩子十几岁一米八的时候,有天母亲和孩子一起走路,母亲怎么都追不上孩子,母亲请孩子慢一点,孩子回应“小时候我不都是这样追着你的”,母亲才意识到自己某些部分的欠缺,小时候母亲都是大步走在前面,开始的时候母亲会催促、生气,并说“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啊”,后面母亲被动接受现状,会按自己的速度走,隔一段停下来,等后面的小孩,不催促不指责,但会一直站着看着孩子的方向等着孩子,直到孩子走到母亲身边,然后继续走。十几年后面对追不上的孩子,母亲才体会到当年小孩子的状态,小小的个儿决定了孩子的速度,路边的风景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母亲的不耐烦也让人很自责。真正的陪伴是母亲跟着孩子的节奏,体验当下的速度,当下的风景,而不是让这段陪伴成为双方情绪的积累,让催促和磨蹭变成可能会呈现的一个亲子模式。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家长要真正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决定,家长给予的空间有多大,孩子未来的天空就有多广阔。十几岁的孩子什么事都问家长,“我今天能早点睡觉吗”“我周末做什么”“今天多少度,我穿啥”,好像在孩子心里有一根无形的线,就像一个玩偶,线不动就不会动,是谁拿走了孩子自己决定的能力,有些家长这个时候也许会意识到一点不对,你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啊,怎么什么都问我,“那我到底该干嘛啊”,就担心有的家长这个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安排好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几点起床几点做什么,内心还为自己拥有一个乖巧的孩子庆幸。
回到今天的标题,有个高中孩子,某天晚上三点母亲起来喝水,路过孩子房间,看到孩子的被子在一边,进去后想了想,放弃给他盖被子,准备退出来,突然孩子说话了,你怎么起来。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心疼,怎么样的紧张和不安让孩子睡觉的时候还保有一种警觉,即使在自己的家里,母亲当即保证以后绝不随便深夜进孩子的房间。允许一切自然发生,是真正松弛的土壤。
何炅曾感叹说:“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会越晚学会飞翔。孩子被压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废了。”对于父母来说,伸出手扶住孩子一时很容易。可总有一天,我们会撤出孩子的世界,目送着他们离开,去往我们到不了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