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闷闷不乐
最近,朋友Andy一直闷闷不乐,作为闺蜜的我也不知如何劝她,这事搁谁身上谁都不爽,其实Andy何止不爽,她甚至开始自暴自弃。原来Andy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公选,前两年在众多笔试者中一次拿了第一,一次拿了第二,都顺利进入了面试,却都惨遭淘汰。今年的她决定拼命一搏,可是成绩却排在了第四,连面试(面试比例3:1)都无缘进入。Andy心里极为不服气,她抱怨道“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差啦!我再也不参加公选啦!”
Jack的随遇而安
我的一个前同事Jack和Andy截然相反,他从来不报名参加任何选拔性考试。上外毕业的他一度是我工作上的偶像,出身贫寒的他凭着自己聪明的大脑从闽西南的小村庄跨入了魔都的大学,那应该是在1983年。进入国家部委工作的他,走遍了几十个国家。作为奥运会比赛项目CM的他,也曾经风风光光,但是奥运会后职位调整却差强人意,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是他工作上仍然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从不与人争风吃醋,一个处级领导直到现在都还在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大领导曾经要带他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见,他统统婉拒,结果就是后来领导再也不让他参加。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却对我说“Sherry,放弃你心中的贪嗔痴癫吧,一切随缘就好!”后来,我才知道他不喜欢那样的场合,认为自己不适应那样的环境,于是敬而远之。在他一贯的思维模式里,从不认为自己自暴自弃,甚至认为自己是洁身自好,可是我能感知到他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活得更为出彩。但是他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过,一直随遇而安,所以我给他贴了“自暴自弃”的标签。
为什么他们自暴自弃?
我们身边这样自暴自弃的人很多,不管是Jack的一贯不思进取还是Andy一时的放弃,其实都在无形中拉大他们与成功的距离。最近正在看丹尼斯·韦特利(Denis Waitley)的《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修订第五版),才恍然感悟到正是人们心中的非理性信念在作崇,导致了消极想法的不断产生,这些消极想法驱使人们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障碍产生了认知扭曲,长时间的认知扭曲致使自暴自弃态度的产生,而一旦这种自暴自弃的态度产生恶性循环,就必将导致自暴自弃的行为后果,成为人们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
什么是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感行为治疗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认为,我们每人都持有各种干涉我们思考的基础观念和假设,其中那些扭曲的、自我破坏的假设就是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建立在没有事实基础上的关乎世界应该如何运行、人与人之间该如何行动的规则,比如说“我必须在每件事上都获得成功。”“如果我的爱人抛弃了我,那我就活不下去啦!”等等。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动产生。Andy就认为公选是她离开现在单位的唯一途径,如果不能被选上,那她不知道该如何再继续工作下去。所以,每次考试前,她都在心里默默祈祷自己一定要成功,她必须成功。落选的结果令她痛苦不堪,感觉世界末日已经到了,于是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发誓再也不参加任何选拔考试。在对待考试这件事上,Andy存在着认知扭曲,这种认知扭曲可以概括为过度概括和小题大做。Andy认为公选成功与否关系到她的整个职业生涯,这就是过度概括;她甚至认为公选落选关乎自己的人生幸福,就是小题大做。她开始胡思乱想,将落选归咎于岗位报名人数、应考者的素质、面试的比例、性别歧视、关系背景,于是她彻底失望了,不再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甚至是绝望透顶。
Jack的非理性信念简单概括为: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自己是个有文化的高智商动物,不屑于与那些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人为伍,相互不舒服,相互不喜欢。于是他产生了“全有全无思维”的认知误区,以为官场上非黑即白。殊不知在中国只有中间人(灰色人)才能够游刃有余。
对症下药:ABCDE方法
那么,如何抛掉非理性信念、战胜消极思考呢?丹尼斯·韦特利给我们开出了ABCDE方法,简单概括为先认清激发事件导致的非理性信念和由此产生的结果,然后通过驳斥,找到代替或者交换的积极结果。
以Andy为例,用ABCDE方法来分析一下她的困境和解决办法:
A—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公选的一再落选。
B—信念(belief):Andy认为自己只有公选成功,事业和人生才能如愿以偿。
C—结果(consequence):一再落选导致了Andy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D—驳斥(dispute):Andy可以通过与自己的自我对话,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过分夸大了公选对我人生的意义?我是不是在过分夸大落选的负面后果?
E—交换(exchange):Andy可以找到的问题替代办法很多,比如,通过努力从事本职工作,获得职位的晋升,进而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或者,Andy将关注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可以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和人生;将自己的精力更多投入到家庭中,从家庭幸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实在是忍受不了现在的处境,也可以跳出体制,找到令自己愉悦的归属。当然,这点要三思而后行。
那么,如何将Jack从随遇而安的现状之中解救出来呢?先来用ABCDE来剖析一下:
A—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职位调整不如意,无法有效融入现有工作环境与氛围。
B—信念(belief):放弃心中的贪嗔痴癫吧,一切随缘就好。
C—结果(consequence):导致了他随遇而安,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D—驳斥(dispute):Jack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还有理想与追求需要实现,自己是否真正乐于保持现状?
E—交换(exchange):Jack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和特长,在很难改变目前状况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一下工作和生活的思路。比如,他可以发挥自己语言的天赋,试着翻译外版专业书籍。他还可以利用工作的空隙,好好钻研自己的桥牌,从爱好中获得成就感。其实,他还可以试图和领导沟通一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专长,在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我想领导应该会给予他支持。
ABCDE方法也可以治愈你受伤的心
Andy和Jack的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其实ABCDE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工作困境分析中,同样也可以在生活境遇改善上发挥作用。比如,你和某个男生一见钟情,一直保持着暧昧关系,自己不知如何走出这段注定无结果的情愫。一见钟情就是激发事件,你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爱情,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你走到现在,结果就是你现在有时禁不住想起他,难以自拔。你现在需要做的是驳斥自己,放弃不符现实的信念,告诉自己既然对方已经明确表明了分开的态度,那就该勇敢面对,敢于放弃。你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忙到自己无暇顾及自己的玻璃心,忙到自己倒床就睡,慢慢地你就会放下不切实际的想法,坦然面对生活。
自我解脱可以使你离成功更近
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给成功下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定义:成功就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个定义让我们更多关注自我,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所谓的成功。成功就是一种感觉,不要轻易给成功下定义,因为它随时都可能改变,你只需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心灵进行深入对话,你的内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你真正在乎的成功。
丹尼斯·韦特利认为在通向成功前进的路上,有两件必需的工具: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而我认为随着自己对成功定义的不断调整,不仅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还需要自我解脱。自我解脱是摆脱不切实际的成功目标的一剂良方,它能使你反思自己所谓的成功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成功。即使这是你在乎的成功,在暂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首先需要你自我解脱,才有可能使你离成功更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