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271724/3962c189e4815d93.jpg)
提起哲学,大部分人都敬而远之,像是神秘又陌生的存在,不敢或不愿轻易接近。因此,阅读哲学经典,最好从一些铺垫和基础开始作为铺垫,比如冯友兰先生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样的简介,或者《苏菲的世界》这样浅显入门的读物。对哲学有概念性的认识,在此之后,才宜开始真正的哲学阅读。
好奇,是哲学的起源。
哲学家提出一部分典型问题,是想要探索存在的特质与存在的领域。因为是问题,并不难说明或理解,但要回答,却难上加难。
哲学家会提的另一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跟改变或形成有关。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会毫不迟疑地指出某些事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会说所有这些事物都是会改变的。它们存在过,却又消失了。当它们存在时,大多数都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其中有许多包括了质与量上的改变。哲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从注意事物的存在到注意事物的改变,并试着将存在与改变的关系建立起来。
这两种问题,区分出两种主要不同的哲学领域。第一组,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这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辨型的部分。第二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或探寻的事有关,我们称这是隶属于哲学中实用的部分,更正确来说该是规范(normative)的哲学。
(1)哲学对话:第一种哲学的论说形式,这种风格是对话的,甚至口语的。首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录》(Dialogues)中。东方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语》,也是采用这样对话和记述的方式。
(2)哲学论文或散文。柏拉图的徒弟亚里士多德也曾尝试过对话体,但未曾有遗留,相反,他的传世之作多为异常难懂的散文或论文。
(3)面对异议:中世纪发展的哲学风格,以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极致,兼有前述两者的风貌。
(4)哲学系统化:这是由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与斯宾诺莎所发展出来的。他们着迷于数学如何组织出一个人对自然的知识,因此他们想用类似数学组织的方式,将哲学本身整理出来。
(5)格言形式:是由尼采在他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Zarathustra)中所采用的,一些现代的法国哲学家也运用这样的方式。
与哲学相关的,讨论哲学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便是神学,神学有两个分支,自然神学与与教义神学。
自然神学是哲学的一支,也是形而上学的最后一部分。譬如你提出一个问题,因果关系是否永无止境?每件事是否都有起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会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当中。因此,你可能要设定某个不因任何事物而发生的原始起因的别称。亚里士多德称这种没有起因的原因是“不动的原动者”。
教义神学与哲学则不同,因为教义神学的首要原则就是某个宗教的教徒所信奉的经文。教义神学永远依赖教义与宣扬教义的宗教权威人士。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仰,也不属于某个教派,想要把教义神学的书读好,你就得拿出读数学的精神来读。但是你得永远记住,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