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245959/7a8b09e4ddb2b035.jpeg)
文|翌汐
— 01 —
有人说,养孩子的历程就是啪啪打脸的过程。
这话实在贴切。
没生孩子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把娃送到各种培训班的家长,自己累死不说,孩子小小年纪疲于奔命,把时间精力全用在应付培训上,谈什么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刚生孩子的时候,也对学区房不屑一顾。那时候的我认为,小学本就该是孩子释放天性尽情玩耍的年纪,上不上重点学区不要紧,本来就没指望小学阶段能学多少知识。
可事到临头,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能“免俗”。培训班也挑着拣着去上,买学区房也提上日程了……
打脸啪啪的,但不得不从。因为孩子的未来,我赌不起。
— 02 —
朋友是区重点中学的老师。
有次聚餐时,聊起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区里的中学不再按照成绩录取学生,而是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以致录取的学生良莠不齐,很难用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
朋友说,但是有了对比才发现,重点小学毕业的学生,明显综合素质更高、基础知识更扎实、学习方法也比较正确。
末了,朋友拍拍我的肩:“你的孩子过几年也要上小学了吧?还是买学区房吧,孩子的一辈子,耽误不得。”
是啊,哪怕我不愿意拿孩子攀比,也不愿用成绩来挟持孩子的人生,我也希望他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些弯路,希望他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个比较端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更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
— 03 —
小时候,我在小镇的边远乡村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候我的成绩相当不错,好到能在开学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那种。
小学二年级时,父母工作调动,我因此转入了镇中心小学,才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差距。
上课的时候根本跟不上进度。
数学课大家都会用算盘,我却还在掰手指头;语文课不是读读课文就好,还要参与讨论中心思想什么的;音乐课更离谱,竟然是对着五线谱吹口琴,五线谱我都看不懂,更别提一团糟的呼气吸气了……
从一个昂首挺胸的“学生代表”,到一只手忙脚乱地适应新环境的“丑小鸭”,我悄悄地躲在教室角落,慌乱又自卑。
这样的自卑,充斥着我的整个小学历程。
也正因这段经历,我深刻地懂得起步的重要。
好的学校,不仅是师资力量强大,也会有更广泛的学习领域,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乃至更细致的方法引导。
而这些,很可能会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学习能力和命运走向,谁又敢掉以轻心?
— 04 —
万维钢在《智识分子》里,介绍了美国的教育阶层:
-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比如两位数除法,会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不解释原因,也不允许创新——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按照规定步骤做好该做的,至于最终产品如何,不是一个工人该关心的事。
-
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做“对”——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只要你能得到正确答案。这个阶层的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一切为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
-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这个阶层的教育,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搞独立调研了!
-
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这个阶层学校培养的孩子,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他们不必训练怎么遵守别人的章程,也不关心怎么用漂亮的简历取悦雇主,他们甚至不需要自己去设计什么产品。”他们学的,是选择和责任。
很颠覆认知吗?教育竟然拼的是阶层。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育算“仁慈”的了,至少重点学区的学校,无非就是老师好一点,考上好学校的毕业生多一点,只是“量”的区别,而不像美国的学区,是“质”的变化。
但哪怕就是在中国,如果孩子能从小遇上好的老师,考个好的学校,很可能今后进入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意味着孩子能跻身于更高的“阶层”。
如果“学区房”决定了孩子所处的教育阶层,影响着他未来将成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你对学区房还能“不屑一顾”吗?
— 05 —
至少我不敢赌。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写道: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同样,于我而言,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区,不是为了让孩子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更好的学区意味着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高起点的眼界。意味着他的人生,更有可能跻身人潮的前列,从而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属于他的尊严和快乐。
如果连站在起步平台上的权利都给不了他,我怕他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样看来,孩子的教育有没有起跑线,其实从来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不敢赌,因为你怕输。
— END —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翌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