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早茶、过早、breakfast、brunch……不知道还有多少方式来称呼这美妙的一餐,似乎总有一处中国人眷恋着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餐,哪怕在天寒地冻中排会儿队,但当暄腾的热气移至手中,那一刻,从身到心都得到了无上的满足。
当这份满足在中国?
这里是中国,这里有广阔的美食版图——纪录片出我意料的另辟蹊径,从第一阶梯西南地区的早餐说起,继而前往中原,经过首都,抵达长江中游——小众的走线不同于制作规模弘大的纪录片,剑走偏锋之势,每集仅短短25分钟,看似潦草了些,但是匆忙间也能管中窥豹,将网红美食地区的日出这餐了解一二,若想了解全貌,还是移步央爸、陈食神怀抱吧,他等精品,厂片恐怕追不上呢。

都说南米北面,然而现在经济交通的发达似乎软化了这层传统的味觉隔膜,但从传统小食的身影里依然能看到那些令人追忆的老味道。
一路向西嗦饵丝
云南在我的印象里除了鲜花,就是一碗碗饵丝和米线了。读汪曾祺老先生的书时,就对汪老所描述的米线、大救驾印象深刻,嘴馋不已,似乎是沿着口水读完全篇。有次和朋友聊天,爱好米线的她在云南放弃了这个“大老婆”,移情新欢“饵丝”,近乎是顿顿临幸,可见饵丝在云南地位之高,口味之赞啊!
这部纪录片对饵丝的描述还是相对详尽的,炒、煮、烩皆有描述,云南的文艺之梦在片中像是软滑细嫩的米粉编织而成,如果想深入云南,不妨先放下文艺范儿的身姿,从委身小巷,坐在小马扎上嗦一碗粉开始吧?

粗犷细腻总相宜
来到大公鸡的中部,这里人民的清晨之光多了一些豪迈和粗犷,相比声名远扬的热干面、肉夹馍,我更愿意pick武汉过早三鲜豆皮和陕西的热面皮。 只是这两段叙述中情怀多了些,不免有煽情之嫌,25分钟里的美食片段还是不太够,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数种食物有主次重点的描述会更好一些。情怀固然重要,但如果喧宾夺主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面团
自家菜场附近有家米糕铺,大铁转盘每天早晨便开始冒着热气,升腾到傍晚方才停工。路过这儿的人即便不买米糕,也会被这诱人的香气勾住一两眼目光。也不知从谁开始,发明了米糕夹油条的吃法,竟成了附近一带的标志,似乎不这么吃一回就显得落伍了,于是米糕铺带领着对面的油条店开得相得益彰,红红火火,大有高歌“团结就是力量”的架势。有次和母亲冒险尝试,确实好吃!米糕的甜糯淡化了油条的油腻,而油条的脆韧又中和了米糕的湿黏,一软一强,滋味曼妙。
当我看到片中武汉的油饼包烧麦,我发现咱们吃得还是太肤浅了!圆乎乎油饼包起撑饱肚皮的烧麦,满满握在手中,一口也不能完全咬下,这幅模样才是有“一包天下足”的气势啊!
同样经典的还有帝都的羊肉烧饼。虽然不喜牛羊肉,但看到食材如此将就,即便是头回了解烧饼还能夹羊肉馅儿这种狂野操作,也能感叹美食出生之不易了。

当面粉选择不进化成面团,幻化成其他形态直接投身热汤中,从不同地区的吸溜声中,它们变成了老北京的豆汁儿、湖北的鲜鱼糊汤粉……
嘴巴可以挑食,但是思想不会。从采集、制作到上桌,店主用每一个深夜和黎明在这一餐中融化无数的感情和故事,人啊,从清晨开始就吃掉故事,吃掉人生,然后浓缩成开启新一天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