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忍力①成就,不计②众苦。少欲知足③,无染恚痴④。三昧⑤常寂⑥,智慧⑦无碍⑧,无有虚伪⑨谄曲⑩之心。和颜(11)爱语(12),先(13)意(14)承(15)问(16)。
①忍力:(术语)忍辱之力也。据法集经卷三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一)能忍所骂,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叱骂,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响,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二)能忍所打,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复。镜像,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三)能忍所恼,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幻,谓如变幻而不实。(四)能忍所嗔,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报复。(五)八法不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不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所动。(六)烦恼不染,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
②不计:不计较;不考虑。
③少欲知足:指节制物欲。又作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 );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俱舍论视之为身器清净三因(三净因)之一,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八大人觉经等则以之为八大人觉中最初之二法。
④恚染痴(术语)又云淫怒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
⑤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⑥常寂:(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⑦智慧(术语)梵语若那Jñāna,译曰智。般若Prajñā,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⑧无碍(术语)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自在通达而无障碍。
⑨虚伪:不真诚;不实在。
⑩谄曲:曲意逢迎。
(11)和颜:和蔼的面色。
(12)爱语:爱语摄(梵priya -vadita-sam!graha ),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
(13)先:<副>指事情、行为发生之前。
(14)意:意思;思想内容。
(15)承: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16)问: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解析}先意承问
1、先意:超先想到。
2、承问:积极主动请人解答。
【直译】忍辱的功德力圆满修成,不计较种种的苦难。对没有得到的事物不起过分的贪欲;对已经得到的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没有贪瞋痴三毒的烦恼。安住在三昧之中,没有生灭、也没有烦恼。智慧自在通达而无障碍。没有不真诚、曲意逢迎的心。容色和蔼,言语亲切。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超先想到积极主动请人解答。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