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里有着一个非常丰富的父亲形象,这和卡夫卡《致父亲》里那个始终没有出场、但却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父亲进行着相互的呼应。
电影里的父亲,直接,目的性明确,对人生百折不挠,对失败充满着鄙夷,如果他的儿子是卡夫卡,瘦弱、阴郁,乃至带些懦弱的卡夫卡,肯定会是心中不喜,虽然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儿子。而作为卡夫卡的父亲,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也深受启发,要让儿子去练习摔跤,以锻炼其心志体魄呢?
卡夫卡父亲 卡夫卡这部电影留下了一个很激烈的争吵,那就是父亲是不是过于极权,不讲民主,这样的观点也正是符合着这个时代的内涵。反驳者则是将之放到了印度的实际国情当中,女孩子如若不抓住这样微乎其微的机会,那也就是早早嫁人,陷入到毫无色彩、甚至于会是愈加悲惨的人生当中去。所以前者这种以现代民主视角看上去的东西,最多只是显得有些道理,却是孱弱的,像卡夫卡似的孱弱,尤其在父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不是失败的典型,比如一个强权父亲将儿子培养出了精神分裂,或者是伤仲永式的又一个悲剧,而不是莫扎特类的成功——这样一个充满着世俗最朴素的对错面前,前者的观点就像是面对着一个大海,那波涛即使是在平静起伏也是十分的强大有力,不可战胜。
同样,如果用卡夫卡的父亲与这个摔跤的父亲相比,也是会一样铩羽而归。卡夫卡身处的环境,正是面对着上帝、政府、父亲多重威权,尤其这个父亲更是作为了工业社会里将人类异化、变为一个个小虫的象征,电影里的父亲完全不会要担起这样的责任。
只是,这两个父亲应该是有着一些相似之处的。在卡夫卡的描述里,父亲是“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坚韧沉着”,不尽然相同,但肯定会有相似之处。
原型和他的女儿 女儿的幸福生活大凡一个励志作品,总会给人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愉悦兴奋之感,总是会毫不犹豫地站到主人公这一边,为主人公的成功欢喜雀跃,并且会将其中奋斗不屈的精神投射到自己的人生当中,这也是人生里最显得世俗、同样也是最大的正确,人类的历史主流一直都是这样而来。哪怕这其中与真实有了一小点的违背——比如,在决赛之时,父亲被人关进了屋子里,只能默默为女儿祈祷,现实里,他却就是坐在观众席上——也是无伤大雅,也是依然被这个根据真实改编的故事信服,真实是最具杀伤力的。而且,现在的励志作品也不再是板着一张严肃说教的脸,它里面有着适时的调侃幽默——比如,对父亲生不出儿子后的那些充满着调侃的场景,正是显得在节奏上炉火纯青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励志作品是要有故事的,十足的故事性将会使整个的观赏变得愉悦,扣人,真实,激励。
再来回到那些不太时兴的作家身上吧。已经没有了对宗教的追问,所以就不要提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没有对人类异化的感受,所以就不要提卡夫卡。至少,在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就是如此,只不过不再是女性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是我们追求着成功,我们对成功,我们对人类这个最主流的正确有着近乎饥渴的追求,所以,如若有谁再对这部电影提出异议,他面临的也就是如同面对前面所提到的大海,这次,它换了一副面孔。
所以,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卡夫卡被反驳了,被证明了是错误的,而是他们消亡了,他们自动就消亡了,最终,正确的仍是父亲。
���0r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