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体制化”这个词汇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瑞德所言“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监狱的确是一个体制化的温室,通过单独囚禁、强制劳动以及奉行严格的时刻表等手段,使犯人得到惩罚。就像长时间关在狭小牢笼中的鸟,时间长了,即便出来笼子,也已经忘了飞翔。
但体制化就只发生在监狱里面吗?法国思想家福柯在他所著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一个体制化的过程。
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惩罚制度,古代往往会使用大量酷刑,五马分尸,凌迟处死,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而现在这些这些酷刑早已销声匿迹,不少地方甚至已经废除了死刑,代之为关进监狱的惩罚措施。”
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出于人道主义,通俗点说就是不要搞这么血腥了。福柯认为,关进监狱是比处死一个人更有效的一种惩罚方式。
将犯人单独囚禁,可以使他们陷入孤独,产生悔恨,从而更温驯地接受改造。让犯人进行劳动,使一个个狂暴躁动的个人成为循规蹈矩的角色,同时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相当于一种赎罪。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犯人体制化,便是对他们最好的惩罚。
“体制化”的过程又岂止发生在监狱,学校,医院,工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比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用规范的姿势写字,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不规范,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社交网络的出现,看似让人们更自由,其实带来的是束缚。我们监视着别人,也被别人所监视着。我们必须更加注意在网络上的言论,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肉。
因此,福柯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牢笼,而我们都生活在其中。
听到这里,有人就会很悲观,认为文明让人类离自由渐行渐远。大可不必,因为世界上本身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另一面叫做混乱。
电影《小丑》的结局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城市。人们刚开始反抗资本家、反抗政府,最后演变为打砸抢烧和暴力犯罪。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便是如此。
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担心自己被“体制化”,它既是一个无形的牢笼,也是一个稳定的保障。既然你选择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就说明你很可能是一个追求安稳大过追求冒险的人,也就无须抱怨。
秦明是一名法医,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法医秦明》这样的畅销书,刘慈欣,原本也只是一个小电厂的工程师,却也写出《三体》这样伟大的科幻作品。
就像《肖申克救赎》里面的那句话“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每片羽毛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有些人,即便身处牢笼之中,只要心中没有牢笼,依然可以展翅高飞。
永远怀有希望,永远热泪盈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