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梦想中的房子限制了自我发展?
房子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安全感,是归属,是往后几十年,该为之付出一切努力的东西。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此文一开始就打破了我对房子的认知。
我过去认为:如果有了自己得房子,就可以在休闲午后,泡上一杯花茶细细品尝;就可以在厨房添置一切我们钟意的精美餐具;就可以买来梦寐以求的烤箱,为家人烘焙健康美味的糕点;就可以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任微风扫过窗帘,吹开满屋的芬芳。
梦想有多甜美,现实就有多残酷。想要的,得不到的,时时刻刻抓挠着我们的内心,煎熬无比。看看周围的人,说的上来名儿的,几乎都是买房,结婚,生子的统一模式。似乎,这样的水到渠成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城市年轻人毕业后的标配。
他们有的是富二代,官二代,买房是件轻轻松松的事情;有的则是找了个铁饭碗,每月公积金基本可以覆盖房贷,一套房说到底就是凑个首付罢了;而大多数人则像书中提到的那样,耗尽了父母一生的心血凑了首付,再贷款二三十年,每月小心翼翼省吃俭用的还着房贷;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连首付都拿不出,老老实实的住着职工宿舍或是合租一套小公寓。
这就是社会现状,但是,我们所有的人几乎都是乐此不彼,前赴后继的奔波在这条路上。没有人觉得不妥,也没有想要去改变,甚至对于偶尔冒出来的异类,还会另眼相待。
像我这样,虽然读完了古典老师这段关于“买房”的理论,我依然不能接受不买房买梦想的言论。书中举出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我们不想当马云,不想当马化腾,我们只想买房,在自己的房子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安居乐业。
古典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一堵隐形的鬼墙。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说它隐形尚且无可厚非,但是,我看了这本书,却还是改变不了这样的观念,问题在哪里呢?
02其实我们都是在无意识中,逐渐沦为了安全感的奴隶,被几个信念囚禁了一生。
人人都羡慕公务员事少钱多福利好,但是提及公考,又有多少人望而却步?有多少人一边抱怨工作劳累,一边按时按点的踩点上班?有多少人看着后起之秀不断赶超自己而无动于衷或者无可奈何呢?
——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呢?
——我一没背景二没钱,万一努力了半天,面试的时候考不过怎么办?那我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
——你为什么不尝试跳槽呢?
——我学历、能力都有限,找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有太大长进。
——你为什么不多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我上了年纪,学习太吃力了,再熬几年退休吧,再学习新事物犯不着了。
归根结底,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害怕失败,所以找了一个"没有兴趣"的幌子。既然自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那就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的耕耘吧。
当一个人害怕面对新事物,害怕努力了没有回报,他会变得越来越漠视新事物,同样的,新事物带来的机遇红利也会和他擦肩而过。
03倾听自己内心的力量很重要,保持自己的信仰更重要。
保持自己心中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我大学时候的室友小庄,是个特别内敛的女孩子。 她的大学志愿本来是财会专业,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做财务,管钱管账老板是不会信任外人的,你家族里若是没有企业,尽量不要选这个专业吧,工作难找啊。 于是她错过了财会专业。
毕业后,发现财会行业准入门槛并不像多年前听说的那样,于是决定跨专业找工作。后来又听说财务工作风险高啊,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赔进去了。于是,她退而求其次,找了一份出纳的工作。
工作了1年后,多多少收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工作信息,她又发现原来做账的会计工作是很细致,很严谨的,自己端正好自己的行为是不会有任何风险的。于是她才又开始学习,准备向会计行业转行。
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回到自己最初的方向。但是,她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这些机遇的失去,只能怨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了。
可能很多朋友认为小庄的做法荒谬,因为她现在的选择和大学的专业已经零关联了,那就等于白白浪费了4年的光阴。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一边留在自己所谓的专业领域,一边羡慕我们心仪的工作。永远无法跳出那个思维的怪圈。其实,这样只是拿往后几十年职业生涯的时间,去做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比起大学的4年时间,浪费程度就更加令人叹息了。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叫做沉没成本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沉默成本即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不能改变的历史成本。
过去的4年大学时间已经发生,它变成了沉默成本,如果此时,小庄依然没有就业方向,那往后的职业时间就变成了追加成本。在错误的方向追加成本,只能造成更多的损失而已。
因此,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这种沉没成本对我们的干扰。更多的坚持自己的本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