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心态
生了场小病,需要修养几天。突然发现心空落落的,上班吧?人家会说我神经病,刚从医院住院出来就上班,地球离了谁都转的挺好。在家休息吧?挺尴尬,平常孩子爷爷一人在家,我挺不方便。老头说我在家会胡思乱想,没事找事,唉!但身体确实需要休养,家里待着呗!孩子上学了,老头上班了,孩子爷爷去坐电椅了,我开始了……
没事找事――青椒启迪
打开简书,浏览了一下,一个个正在夸自己……
病假不孤单夸夸自己,大家夸得不亦乐乎。自加入青椒计划以来,大家学习尽头一个个足的,脚印一步步坚实的,反思一个个用心的,实践一个个努力的,收获也是一个个满满的,幸福也是一兜兜的……
病假不孤单这边青椒群里,吴虹校长也开启了点赞之旅。一篇篇文章静心读过之后,还不忘把精彩之处,动情之处发到群里,趁机再好好夸一遭,欣赏着吴校长的点评,读着大家的美文,也真的是一种享受呀!
体验着大家的幸福,反思自我:格局还不够大呀,激情还不足呀,努力程度也还不够呀!做点提升自我,改变自我的事情吧!
没事找事――星星点灯引路
想起了星星点灯计划,想起了这学期我引领申报的星星点灯项目学校的申报已经通过。刘倩老师在CCtalk群里推荐的好多课还没有一一认真倾听呢!暑假的南京研习营,我可是很期待的呦!肚子里一点知识储备都没有,怎么去参加呀?
于是,打开孔晓燕老师的课程,翻开阅读笔记,开始充电……
病假不孤单孔老师,早闻大名,当初倩老师推荐的第一节就是她的课。但因为个人爱好,选择性听了几节课,今儿打开晚了点,但还不迟。
病假不孤单孔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诵读课和阅读课的区别。诵读课从字面看就是熟读成诵,简单的读正确,读通顺,理解浅显的意思,然后熟读成诵。而阅读课则侧重于读后的思,思考文章字面的意思,联系生活想字面背后的意思。
听到这里,我觉得,路是走对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首先是引导他们想读,一定量的读,只有读得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更别说以后的阅读课了,一定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病假不孤单日有所诵的三个关键词:持之以恒、熟读成诵、适当讲解。日有所诵有整套的书籍编写,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整体化的推进之后,我们的学生要做到持之以恒也不是难事。教师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也将如孔老师所讲,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要想适当讲解,教师就要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了解每个年级,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才能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将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努力,学生的跟进,课程才能坚持下来,才能做到熟读成诵。所以教师团队的培养,核心力量的发挥,将会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推进,所以核心人物一定要用的合适。
病假不孤单孔老师讲解了日有所诵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通讲。每周一班会课,孔老师固定的通讲时间。通讲要做好三件事:读正确;读流利,粗知诗意。看起来挺好操作,前两项,老师们都很容易做到。粗知诗意,就有些难度了。这需要老师们,从总体把握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的位置,编者的意图,教师与学生怎么遇到的问题。那教师事先要了解关于文章的,关于学生的,自己用什么方式的问题。所以,要想通讲好,这是需要下很大一番功夫的。
二、齐读。早读时一气呵成,流畅无碍的齐读对形成班级的集体学习气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聚齐,聚神。早上睁开惺忪的睡眼,齐读更利于焕发孩子们的读书感觉。每天十五分钟,顺读,倒读,翻来覆去的重复读一个单元。每周五天有正好是一个轮回。每天一节的读,直至熟读成诵。听着孔老师的讲解,我觉得这不就是我最早的设想吗?原来那么多人,正在做,而且做得那么专业。我总是实践得太晚。
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华德福称之为“节奏”。节奏和重复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学校在这方面课表设置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争取让大家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
病假不孤单孔老师就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文章的通讲,做了一个系统的举例。其实就是四个问题的达成:我(教师)在哪里?他(学生)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我们以什么方式相遇?说简单点编者 儿童 教师三者的理解怎么在日有所诵课本中完美的相遇。
通讲中的关键问题,统领全局问题的提出,还真是有学问的。低年级《大象》问题的提出:小朋友送给大象的礼物怎么样?在各种讨论,争辩中诗歌的大意学生已经明白。中年级《割草归来》你看到了什么?问到了什么?学生的表述,文意不用讲解。高年级《诗经》选段,拍击读中感悟。各个年级文章都有自己的切入点:诵读点;理解点;顺序点;色彩点;味道点;联系生活切入点;对比点……教了多年的语文,忽然发现自己还这么的不专业,也是该紧跟时代脚步了!
今天的课程学习,让我更加坚信:诵读之路,学校必经之路;学习之路,一定要在全校全面开启;坚持之路,一定要用心做下来!期待星星点灯项目,把我们带向更加专业的阅读推广道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