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每次听完省级能手的课总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和他们的课区别在哪里?好像表面上大同小异,实则有着理念上的区别和更新在其中。
肖培东老师说,公开课不是一种安排与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在传递一种理念和灵魂。
这次宝鸡市“名师大篷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两位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示范课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的诟病和问题,同时毛洁老师的微报告为我们答疑解惑,像冬日的初雪洗涤了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落下的尘埃,许多留藏在心地的关于语文的思考被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肖老师说文言文教学是文章、文言、文化的统一 ,随文学言,言中品文。
语文新课标对于文言文有如下要求:对于浅易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首先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基础知识,而对于“言“”的教学,许多老师都是将言和文分离来讲。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一般都会在第一课时逐字逐句地让学生来疏通文意,翻译课文,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让学生从细处着眼一字一句地学习,但却不利于学生对于“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没上去, 导致在做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因噎废食,心理上就败下阵来,自信无法建立。
同时,这种先“言”后文的方法,长时间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兴趣大减。加之,一部分老师老是不放心学生,课下有注解的讲,学生能弄懂的也讲,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作用颠倒了;延长了课时,又孤立机械地将“言”与“文”分开来讲, 不便于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文言知识,或者理解得不够深入,等到需要课外触类旁通的时候,就是无法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思维无法发散,知识无法延伸,能力无法提高。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放手学生的自学,学生懂的教师无需重复,学生不懂的则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教师的点拨来解决。其次,言的教学不求面面俱到,不做深挖细究,而是在文的理解中再次结合语境,指导学生,穿插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知识上的问题。同时言的教学不做逐句翻译,而是随文学言,言中品析文。
当然,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必备的,但是读要有指向和目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切忌毫无目的地读,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这样,随文学言,随言读文,文言结合,才会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将“文”与“言”统一起来,学生的理解也才算落到实处, 否则也只是机械地记忆,无法长久巩固。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再来说一下文言文中的“文化”。两位老师所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孟子,作者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王道”一统天下。所以文言背后就有着儒家文化在其中,因此在文言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就有必要渗透一篇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当然,这种文化的延伸不一定非要通过课堂的拓展延伸或者狭义理解上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体现, 而是着眼于潜移默化的,如果语文教学者能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或者方法更巧妙一些,可能才算真正做到文章、文言、文化的三者统一了。
名师引领,学他人之长,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懈地追求,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吧!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