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吧不是罪!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8:52 被阅读62次

已经快晚上十点半了,妮妮还坐在钢琴前;当然,坐在钢琴旁的还有我……

之所以这么晚还坐在那里,并不是因为弹琴有多刻苦,而是因为时间浪费在了东张西望和神游四方中。“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至理名言对于教育孩子尤其适用。和颜悦色的计划、母慈子孝的温馨都会被偶遇的“变数”蹉跎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计划的顺利实施都大同小异,而不顺利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今天“执勤”的是拖延。

我安静地坐在她身后,心里却汹涌澎湃,迫不及待想找个地方发泄一番,却又如碎碎念一般让自己冷静下来。为了让孩子坚持,我必须坚持。“坚持”一方面的涵义是陪伴在她身旁,陪伴她按质按量地完成计划,不能妥协;另一方面,“坚持”更需要我们“坚持”自我克制,仅仅是陪伴,不需掺杂其他的唠叨、羞辱和训斥。由此,整整一晚,我强迫自己尽量杜绝批评、减少提醒、恪守原则。努力的过程是煎熬的,收获看上去也很是残忍……


在我的陪伴和监督下,当天的任务终于完成。妮妮如释重负,沉默地坠下琴凳,脚步沉重地走向房间,爬到床上闷不吭声。达到目的的我和妻子也很无奈地躺下准备休息。可是妮妮却开始放声哭诉。

一声高过一声的哭喊,好像一层层翻涌的巨浪,使这个家庭开始摇曳起来。“妈妈爸爸不喜欢我了!”、“妈妈爸爸不爱我了!”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哀嚎好像让全世界都听到她发自心底的控诉!

面对这样的哭喊,我什么都没做,妻子一样什么都没做,我们只是安静地听着、看着、感受着,同时扪心自问着。此时此刻,我们该做什么?去辩解——“我们很爱你,让你弹琴是为了你好。”?去警告——“别哭了!别人还睡不睡觉了?”?去安慰——“别哭了,宝贝,哭对身体不好。”?去妥协——“对不起哦,都是我们不好,明天给你买个大玩具!”还是?

这所有的做法在此时看来都显得不合时宜,辩解的目的是什么?说服她还是被说服?警告的后果是什么?征服她还是被征服?安慰的前提是什么?她的状态是否能听进这样的解释?妥协的本质又是什么?是谎言还是认输?

我们就这样听着,偶尔把她蹬掉的被子重新盖好;偶尔变换一个倾听的角度……时间是最好的催眠曲,不知什么时候,哭声停止了;不知什么时候,我醒了……


孩子哭吧不是罪

睡眠让人忘记现实的烦恼,而昨天的“烦恼”还没睡醒,今天的“烦恼”又来了——早饭还没咽进肚。孩子奶奶就来找我谈话,谈话内容无不和昨晚的事情有关。显然是那哭声起到了预期效果,根据孩子奶奶的原话,要是再让孩子这么哭闹几回,老命难保……我不禁想问为何我小时候的哭声只会换来更强烈的警告?

孩子为什么要哭?家长又为什么害怕孩子哭呢?


为什么哭?

哭,是人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的,哭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第一个礼物。哭不但是表达悲哀的方式,更是一种示弱的表现。这样的示弱可以麻痹敌人,可以为自身的生存做最后的挣扎。

或许,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现代人类将这种天赋继承下来,并进化到即使是孩子也会将这一招使用得得心应手。多少家长面对孩子的哭泣束手无策?多少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缴枪投降?这样的现象一点儿不出人意料,因为血缘关系让孩子的眼泪变成了家长心头的血滴;与此同时,家长的缴枪投降为孩子下一次哭闹埋下伏笔也成了情理之中。

当眼泪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那么哭泣也就成了不自觉的条件反射。或许,有的家长会怀疑我内心太过邪恶,居然用这样的理论玷污孩子惹人怜的哭泣。其实,我想告诉你的并不是孩子有多坏,而是他们缺少应该具备的能力。或者他们迷失在了生来具备的天赋中,忽略了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而造成他们继续迷失下去的人是谁呢?可能就是家长本身。


为什么不让哭?

当面对孩子的哭泣时,绝大多数家长选择做的是妥协或者警告。总之,用利或者力制止孩子继续哭下去。为什么家长这么受不了孩子哭呢?原因我觉得有如下三种:

首先,最广泛的原因是来自怜悯之心。毕竟是亲生的孩子,一路走来都是“捧在手里拍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受丝毫委屈的家长怎么能受得了目睹孩子这样放声大哭呢?

其次,正是因为这样的怜爱之心,让家长在看到孩子放声大哭时产生了更为强大的自责感。一时间,内心有些纠结,脑筋有些打结:明明是孩子错了,为什么我会感到这么内疚呢?即使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思考,也会用各种行为阻止孩子的哭泣,至少阻止自己听到孩子的哭泣。“不要哭!”这种更像是恐吓的安慰,也许就来自这样的心理状态。孩子不哭了,家长也就不用那么自责了……

最后一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孩子的哭闹必定会招来更多人的目光。这哭声就好似将家长搁置到了舞台的中央,周围人异样的眼神就好像让人睁不开眼的镁光灯,家长在灯光的切割下,变得手足无措,无地自容,聊以一句“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草草谢幕。


想哭就哭

正如上文所说,哭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本能,就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孩子想哭,那就让孩子哭。哭是情绪的宣泄,是无言的表达。哭会让我们精神放松,哭会让他人更直接的明白我们的心情。所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阻止,不应该妥协,不应该警告,应该做的仅仅是陪伴。陪伴,是最平等的关爱;陪伴,是最理性的鼓励。

不过,“哭”这个本领从人类这个物种出现到今天已经有80万年了,这个本领也太原始了。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掌握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效的途径达成自己的目的。正常的孩子应该不会没有原因的哭泣,更多的情况是“说不出”原因。如果是因为疼痛或者身体不舒服的哭泣,我想这无可厚非;而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哭的原因,并且勇敢的说出来。

而不论是妥协、恐吓还是任何的“心有灵犀”,都不是在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反,这些行为反而刺激了孩子运用哭泣的本能。我们要做的其实远远不止当孩子哭泣时才临时抱佛脚,当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告诉孩子每种感受的不同和名字。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结合更加具体的情境、对话和回忆,让孩子寻找到曾经的感受,这样当类似的感受出现时,他们就会有这样的“答案”,即使说不出来,也可以通过家长的询问脱口而出。能三言两语解决的事情,谁还会那么费事儿呢?

如果孩子想通过哭闹的方式去获得“非法”的奖励(即提出过分的要求),单纯的陪伴更是一味疗效颇佳的解药。药理其实很直白,“这招不好使”。聪明的小脑瓜会在长期的斗争中总结经验,我们也不难发觉,孩子对家里各个角色采用着不同的套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好使”的体验要自己得来才能铭刻于心!

当孩子掌握了有效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自然而然会忘掉哭泣的念头;当孩子发现哭闹不再是无理取闹的灵丹妙药,偃旗息鼓也就顺理成章;当孩子胸中愤懑难以释放,想哭,就哭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哭吧不是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kd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