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总在思考,人类看待事物的角度,人们往往把不同角度看到的问题拿去做比较,大多时候挣得面红耳赤,依然无果,悻悻然,耿耿然。有的人站在宇宙的角度,立身世外,看出人类的渺小或伟大;有的人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揭开人性的丑陋或美好(钱穆先生对鲁迅先生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颇有微词,他大概的意思是说他自己看到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而我认为他们两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人性,目的都一样,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真、有善、有美。);有些人站在情感的角度……这些个问题从小到大,见微知著。到底如何平衡人性中那冗繁的情感,就如同要搞清楚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终是在拨云见雾中迷蒙。却也是有人给出了答案,可我们拘囿于“牵绊”,终不能清醒,终是要在喜怒哀乐中流转。
我也曾探索我们来自何处,到了何处,也曾望着秋夜星空,寄托于亲人的灵魂便是某一颗,在对我眨眼,与我对话,给与我力量。平衡一种情感,借助于外力的帮助,我们终也是不能从一些人类特有的、莫名的情感中走出来,或许这就是禁锢人类的一个魔法,也或许这就是人类最为有魅力的地方。人类的欢笑与痛苦都有着近似相同的原因,大抵也是这其中的某个原因吧!
人生若无厚度做底,历史文化的、曲折阅历的,很难站在一个平衡和高度上去度量人性的恶、善,而人性也不能用这两个简单的词来归纳和辨别。老子以“道”论天地,耶稣“道”成肉身证神迹,孔子扩“道”修身心,论家国情怀,德仁教化…..这方方面面的方法,却也不能让我们真正置身事外去看清楚一些问题,去脱离开困难、苦痛去寻找云淡风轻的生活。“世间浑浊,我独清”的人间清醒,于身处烦杂情感中的我们多是难的。
“人间清醒”,曹雪芹、罗贯中、吴敬梓、高尔基、伏尔泰、大仲马、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些文豪每个都算得上人间清醒。
一个“人间清醒”,似乎洞察了情感的“宫、商、角、徵、羽”,虽有痛快,却无了音律之美,这是浅层的“人间清醒”,
真正的“人间清醒”多着一字都觉多余,却美得行云流水。挣扎于世间,历经繁华三千、阅尽万千沧桑,方得“人间清醒”。
至此,我可能已经是说服了我自己,做一个“人间清醒”,痛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痛苦中不断前行,直至生命在陨落的那刻,觉得人间值得便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