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的是黄静洁老师的《时间的格局》,这是黄静洁老师的第三本书,前两本《父母的格局》和《学习的格局》让我收获了很多。
黄老师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格局有关,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去看世界,而孩子能看多远,就取决于我们的格局。
黄老师本身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她用18年的时间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一张从出生到青春期的科学养育地图,让我们学习用这张地图来帮助自己走出育儿的迷雾森林。黄老师说:养育中之所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来源于父母的时间错位意识。那么什么是父母的“时间错位”意识?
当孩子3岁时,父母希望TA们像20岁那样能听懂大人的话;
当孩子6岁时,父母希望TA们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学业,不要浪费在兴趣上;
当孩子12岁时,父母希望TA们像小时候那样听任父母指挥,而不是自我探索;
当孩子18岁时,父母又希望TA们像3岁时依赖自己,不要总想离开自己身旁。
正是因为这样的“错位”,家长因未了解孩子生命发展的规律,凭着感觉对孩子进行控制养育,任性程度不亚于孩子,甚至更胜于孩子。
放下成人的自以为是,虚心学习科学育儿的理念:001 不听话的拉锯战
黄老师指出,让孩子“听话”的关键不在于孩子是否听话,而在于大人想“速成”一个孩子,成为一个理智的“准大人”。
家长习惯性地高估孩子的认知水平,认为只要孩子认真听大人讲话,就一定能听懂,听一遍就能记住,就应该立刻去执行。
可事实上,家长讲的道理与孩子能懂的道理之间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我们在用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要求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旦做不到,就是“不听话”。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听懂话”?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左脑是能听懂道理的“逻辑脑”,右脑是听不懂道理的“情绪脑”。而孩子的大脑要到20岁之后才算发育成熟,在3岁之前,右脑发育占据了成长的主导地位。
这也验证了为什么孩子的脑子总是记不住大人的话,因为跟孩子的右脑发育有关,右脑掌控的是一切非语言的沟通,所以低龄的孩子经常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语气语调来表达愿望和宣泄情绪。
若此时我们想用理智的左脑来与孩子情绪的右脑来沟通,那肯定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困境。
那么如此跳出困境?黄老师说:靠童心!学习使用右脑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逻辑来解决孩子的事。
例如:孩子在回家的路上慢慢吞吞的儿子,你看地上有绿色和黄色的方格,站在黄色就扣分,站在绿色上就加分,终点是小区门口,我们来比赛。(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回家路也变成玩游戏的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想玩的需求,也完全了家长想回家的诉求)
站在大人的角度:快点,走路别磨蹭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不想回家,还想玩
002 做好左右脑连接,打通“讲道理”的渠道
黄老师说,跟孩子讲道理,要考虑到左右脑的连接,在孩子暂未发育好左脑(逻辑脑)时,需借助右脑(情绪脑)的真实感受来替代左脑还不健全的逻辑理解能力。
国际知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解决亲子沟通两步法:
(1)连接情绪
先让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感受,而不要先去评判对错。用问题“还有呢?”去引导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感受,并在逐步平静下来的过程中,去整理自己的思绪。
在这一步千万不要急,很多时候我会着急地想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应该慢一些,给孩子一点时间来消化和理解,说不定下一刻他就会主动发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该做什么。
(2)展开讨论
在链接了他的情绪后,选出一个较正面的角度开始与孩子展开讨论,练习从“情绪脑”往“逻辑脑”转移的讨论。
黄老师在书中举了个带领孩子做“时间饼”的例子,我也经常带我儿子做时间规划。之前他总是写作业磨磨蹭蹭的,我心里知道他是想玩,不想写作业,玩耍的时间被写作业占用掉了。
于是我开始带着他写时间规划,把他从放学回来到睡觉前的所有时间安排都写下来,这样他就能清晰地看见写作业事实上不会花他多久的时间,反而会节约出更多玩的时间。
当然一开始执行肯定不会很顺利,但不要放弃去记录,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即便今天玩的时间没有了,但他很清楚的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而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现在每天睡前还会跟我总结一下,哪里做得不够好,明天要再努力。当下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要采用大脑科学来指导家庭教育的方向。脑科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个重大的脑发育的秘密:大脑成熟的速度(智力发展)主要受父母基因的影响,但大脑整合的程度(理性能力形成)却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良好的后天养育方式能促进左右脑的整合,促进孩子全脑发育。
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科学育儿理念。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