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冬季一贯阴冷潮湿,并不适宜年迈之人居住。下雨的时候更教人心中憋闷,总想到那些被草草掩盖在泥层下的尸骨——他们或许还没有完成各自的使命就死了,死得那么可惜,那样憋闷。想来他们是极不甘心的,所以长留阴魂于世四处游荡,要让活着的人即使隔着生与死的界限也能感受到那股人类共通的哀愤。
一个老人僵卧在床上,四肢蜷缩。他已经六十八岁了,虽然身体向来健朗,但还是受不了这样寒冷的冬天。
屋外狂风乱作,大雨倾盆,长久不歇的浩大声势占据了他的耳和脑。听的时间久了,他越发觉得雨似鼓槌,天地万物皆为鼓,窗外始终急促的雨势勾勒出了一幅图景:将士们正于战场上浴血奋战,鼓槌手在奋命击鼓,振奋士气。
老人的眼亮了起来,与他被寒冷的冬气冻僵的四肢全然形成两个极端的状态。他突然想到多年前自己在南郑前线的岁月,那是怎样的快意啊,美好得像失了真的梦。而后他渐渐入睡,在梦中,他看到自己当真骑着骏马踏过北方结了冰的河流,引长刀枭首敌军,完成了多年夙愿。
后来,他把这一天的心情和梦境写成一首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他叫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宣和七年。他两岁那年,金兵抢渡黄河,攻陷汴京,将朝中大臣、皇室宗亲和徽、钦二帝掳走。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这一年是靖康二年,“宣和”年号在金兵纵下的滔天罪火下,终成了宋朝官民心中的怅恨。
陆家三代为官,加上陆游就是四代。但陆游的仕途异常坎坷。
他幼年跟着难民逃难,切身体验过草木皆兵的恐慌、食不果腹的困顿,也看到太多人在逃难的路上死去。生于书香世家的陆游自有一份仁人之心,所以他自小就有收复国土的志向,这个志向宛如磐石,坚不可移。
因此,陆游在1153年前往临安参加科考时,在文章中慷慨大述抗金之志,词辩激昂,也因此得到主考官陈子茂的赏识,得了第一的排名。出人意料的是,本该迎来实现理想的第一步的陆游,竟被奸相秦桧以“喜论恢复”的理由取消了殿试资格。
陆游前后三次参加考试,每次都因为秦桧的阻挠不能伸展其志。直到1155年秦桧去世,陆游才顺利入仕。他出仕的那年已经三十四岁,幸好,还好不算太晚。
大概上天也想让这个胸怀国土苍生的人给风雨飘摇的宋朝增添火光,即使不能改变污浊的时政,也能壮大正义这方的声响,给在天灾人祸中饱受煎熬的百姓递去一份温暖。
陆游后来写过一个联语: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存心无愧,不负斯民。他自己一直在践行这个理论。
陆游任福州决曹,掌管刑事诉讼。每每遇到案件,他都会不辞烦劳多次亲身搜证,广征街谈,不为了省力只听片面之语。
因为政声远扬,高宗就调他入朝,负责起草国书、文告。陆游也在这个时期结识了朝中有志之士,与他们交游甚密,其中就有周必大、坚决主张抗金的宰相张浚。
后来陆游受到两派的斗争的牵连,被保守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理由联合弹劾,受到罢免,而后一直赋闲在家。直到公元1169年,他才获任夔州通判。
夔州地处三峡。在以农业立国的封建时代,土地的肥沃程度几乎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富庶程度。而夔州土地贫瘠,经济水平低下,文化也比较落后。刘禹锡曾任夔州刺史,他所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正是长期身处那一带环境时,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陆游不是贪图享乐的人,在家赋闲的这些年里,报国无门四个字给他带来的焦虑只有他自己能知。邻居关系固然和谐融洽,家庭固然圆满,也终究无法填补他心中的那块空缺。
而此时的他还在病中,不宜远行——况且往夔州需行水路,自有艰险之处。但陆游考虑过后还是决定前往,而且要带着家人一起前往。
照顾家人的生活是他的责任,而报效朝廷是他不能舍弃的理想。大概在走的时候,他就有准备长期回不了家乡了。
陆游的去意何其坚决?——这一走就横跨六省,穿越了十八州。支撑他走下去的除开他本人的抱负,必然还有一路上他凭吊过的杜甫、屈原的遗迹。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高尚的情操万古如新。陆游生于书香世家,在思想上毫无疑问的有一种延续文脉的自觉。
夔州本身没有太多事情需要陆游处理,陆游却是勤勉的。他发现百姓们困于高峻的地势,喝水不便,于是动员他们寻找水源,打通暗流,解决了喝水难题。大家后来把这个泉称为“陆游泉”,以感谢他的贡献。
陆游的为政态度可以由此一观,即使在穷乡僻壤任职,也能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职责。
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襄助军事,拉开了属于他的军旅生涯,也让后人看到了属于文人的飒爽风姿。
断蓬遇风不自觉,偶入戎幙从西征。
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
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兴怀徒寄广武叹,薄福不挂云台名。
——《秋怀》
军旅生活是艰苦的,秋来霜气摧骨折,粮也仅能作充饥之用。陆游还需要做大量的巡查工作,但这段时日对他来说,堪称快意。
陆游平生第一次如此接近战事,看到兵士们日夜辛劳训练,未有一日懈怠,不禁觉得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他还在此期间向王炎提出几条战略性意见,比如经略中原应该从长安开始,而夺取长安应该先取右陇;比如用吴拱来代替经常滥杀士兵的吴挺,陆游认为吴拱虽然胆气不足,但无碍上阵,而吴挺骄纵,如果立了战功就更不会接受统管。后来陆游的话也得到验证,吴挺之子引兵叛乱。
南郑地区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是赤诚的,不像朝堂上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这正好符合陆游个人坦率的个性,他就像鱼入了江海,自在无穷。并且在这里他也可以提刀上马,大显身手。
南郑多山岭,常有虎患贻害村民,陆游上山亲杀了一只虎。有诗以记:
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
孤儿寡妇雠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
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
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这一年的陆游四十七岁,距离他第一次参加科考受秦桧打击已经过去十九年。
十九年里,他生活的常态就是受阻。即使以陆游真诚待人的心性,总能从亲朋邻友身上获得很多熨帖,也很久没有过这样痛快的心情了。
但这段快乐的时光很短,不久之后王炎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调去成都任一闲职。
公元1178年,五十四岁的陆游奉诏回朝,担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不久陆游的辖区遇到涝灾,农田皆被大水淹没,大部分人的房屋都被冲毁,饿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可陆游请求开仓赈灾的奏折迟迟没有得到回复。他看到大街上尸横遍野,焦急万分,终于忍不住力排众议开仓派粮。
灾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百姓对陆游是心怀感恩的,但法不容情,他犯擅权之罪是事实,于是免不了又遭弹劾罢官。
此后的三十年里,陆游几乎一直过着清寒的乡村生活。
观其一生,虽然没有得到重用,前后遭过四次贬谪、罢官,但什么时候朝廷需要陆游,陆游就会出来义不容辞地接过任派。他获罪次数虽多,实际上却没有一次违背了正义之行、君子之道。
即使身染疾病,他也可以携着家小走过五千里的路去穷乡僻壤任职,即使他是文官,也可以提刀上马,以示保卫家国之志。
即使朝堂被一些各怀心思的小人搅弄得乌烟瘴气,真假是非都被扭曲,也总会有几个栋梁会堂堂正正地站在大殿之上,顶天立地。陆游就是其中一个。
当他在蜀中任闲职的时候还有人污蔑他“不拘礼法,饮酒颓放”,陆游猝然遭受如此不白之冤,索性自号“放翁”坐实了“颓放”的名号。这是在道义上对那些人站在他对立面的人的回击,而且回击得颇有点李白的豪迈之气。
与陆游同期的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
天下的太平需要许多共同人的坚守方能争取到。南宋的朝廷虽然偏安一隅,南宋的君王也多被后人耻笑昏庸无能,但也正是在南宋这种出现存亡危急的时代,才能出现大批陆游这样的文臣,岳飞这样的武将。他们不爱钱,也不怕死,只怕守不住人间正道,守不住身后的河山与社稷黎民。
陆游在仕途上饱受打击,却始终热爱生活。他写下了无数情真意切的爱国诗篇,也花了许多笔墨来记述乡间美好的景致、那些淳朴动人的人情。
他所观之秋景: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颜色是鲜艳的,心情是明快的。哪里像一个正受着打压的人的心情呢?
但他在怀着审美的意趣欣赏风景时,也没有把家国之思抛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实在是一个矛盾到极点的人。自己在现实中的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他大业不可成,但他偏偏将一种期待根植在心底,坚不动摇,这使他这个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嘉定二年十二月,八十五岁的陆游重病卧床,他的神思总是飘忽不定,落不到一个定点。
他在回首自己这一生热爱的河山:山阴的秋景很美,夔州的竹林也不差,新冬的梅花视之颇为娇憨,夏日的荷塘观之堪称赏心;身边的朋友个个皆为忠义之士,所遇邻人每每带他诚之又诚……虽然此生不得志,但此生又何其有幸能看到这些风景、遇到这些人?
可惜他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没能看到大宋开的盛世江河。没有经历过铁骑践踏的大宋一定比现在的更动人,若是生活在太平年代,他和挚友辛弃疾等人也不必总是谈些沉重的话题,更不用被坎坷的世路塞填一肚子的不甘。他们大可以效仿盛唐的文人,醉眠在盛世的长街上,醒来便携二三好友共赏佳景。
但一切似乎也没那么可惜,这或许就是他命中注定应该去效力的大宋。
虽然一片丹心被倾倒了大半盏去照沟渠,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他陆放翁最不缺的就是丹心。八十五岁已是难得的高龄,就此辞世也不足伤心,只是有点遗憾,遗憾没能看到山河收复、家国永定的那日。
于是陆游终对守在床边的爱子念出了其生命中最后一首诗,以微弱的生命力吟出了对宋室江河最深沉热忱的爱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此后,人间再无陆放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