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小打卡里面的文章,叫《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然后下面的评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好像是一场是否要逼孩子成长的辩论。
其中有个评论说:“真实就是精英的孩子永远在埋头苦干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底层孩子在天真的玩耍中度过童年。”
我不完全赞同,但这也不无道理。现在孩子学习的起点越来越高,都说中国的父母都很疯狂,但是似乎不“疯狂”,自家孩子就要落后了。我认识的一孩子,感觉他就是按照“王者的继承人”标准被培养的。3岁到现在6岁了,一直在学英语口语,期间除了上学必须,还坚持学击剑、跆拳道、美术、钢的琴,每一样都在坚持,他的妈妈帮他把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如果课程冲突了她会选择这段时间最需要的一样先养成习惯然后再开启另一样,不会让孩子完全没有娱乐的时间。另外,他们睡前必读英文绘本。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很能。确实,精英的孩子看起来都更优秀,而人家的优秀是有道理的。就像贫富差距一样,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势不可挡。精英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资本都比较足,他可以给到孩子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更精准的引导。而现在的教育成本,让生活条件没那么优越的一群人越来越无法企及,生活压力还让他们无法陪在孩子身边监督他们的学业,这些人的孩子也就只能“在天真的玩耍中度过童年”了。这些是无奈之举,然后也不缺乏有意为之。
曾经有一个7岁的小女生,她跟我说:“我爸爸说了,我长大之后不用工作的,只需要每个月帮忙收收房租,平时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我喜欢吃各种好吃的......”所以她不喜欢做作业,觉得写作业太难了,也很无聊,她就可以不做。在她看来,这是爸爸允许的,而且爸爸肯定是对的。我个人是觉得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导。孩子努不努力,坚不坚持很多时候是家长在无意中给到孩子的引导导致的。另外一个8岁的小男孩,他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这娃已经想好自己要上什么大学了,自己说那是他最想去的大学,还问他妈妈怎么样才能去。然后妈妈帮助他分析,初中高中要上什么样的学校他才更有可能去到他的目标学校,然后目前要怎样做才可以考上那个初中,然而妈妈总是告诉他“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别人帮不了你,妈妈也只能帮你分析分析而已,不过我可以偶尔提醒下你。”当然是孩子就一定会有贪玩的时候,可大方向一定要有父母来监控,我觉得这位妈妈做的很好的是她没有逼孩子,但又把掌控权握在手里,给孩子各种可贵的精神毅力方面的引导。到现在他成绩一直很好,而且喜欢看科普杂志,没事儿抓个小虫子养着观察,写写观察日记,跟同学讲讲他观察到的好玩的事儿,他很乐在其中。我觉得他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成长,然而这种“喜欢”却不是天生的,它是父母长期地有意识的正确引导而造就的。
有些人到高考了还不知道自己想考哪所大学,他为什么会知道有那些很牛的大学?因为他的父母经常跟他介绍到这些学校,还有身边同事朋友来自于这些学校,孩子很喜欢很崇拜他们。父母的见识、理念和日常的谈资,甚至他们的朋友圈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这些无形的资本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