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技能,按照课程里面的方法,一步步地操作了,结果效果很一般。
这时候跑去请教更专业的人,听完对方的建议,可能会更懵……这不就跟我之前操作的流程一样吗?
可是人家高手,真的就是用这套流程,做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然后我们只能仰天感叹,「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不知道多少座山啊!
可是,究竟这中间隔着的是什么样的山呢?
如果连自己跟高手之间的差距在哪都不知道,那就别提向高手学习了……
今天学了李松蔚的课,看到他总结心理咨询高手和新手之间的差距,茅塞顿开!而且,我发现这些差距,可以用在几乎所有领域。
02
高手和新手之间,主要隔着四座山。
第一座,自我觉察山。
新手使用各种方法、工具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用了,但其实自己具体是怎么用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很难完整地还原。
而高手就像是自带了一个高速摄像机,当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同时还有一个视角,像摄像机一样观察着自己的操作。
这让我想起老虎伍兹,当他在挥动高尔夫球杆的瞬间,如果觉察到自己用的力度不对,或者是突然风向有了改变,哪怕是杆子已经往下挥了,他也能硬生生地停下来,重新调整姿势。
同时还让我想起,黄执中在打辩论的时候,如果他发现自己说出的前半句话有漏洞,后半句就可以马上调整方向和措辞,快速地把漏洞给补上。
而我在情绪管理的修炼中,也能明显地感觉到,自我觉察的强弱,对情绪管理效果的影响。
自我觉察变强之后,当情绪刚冒出来,就已经觉察到是因为什么事情引发的,同时也知道这件事情因为触发了自己的什么信念,才会有现在的反应。
无论什么领域,觉察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掌控了。
03
高手和新手之间的第二座山,方法与效果的关联。
新手一般都是在尝试了一个方法之后,才发现它没有效果,而且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高手不仅在出手之前就对这个方法的效果有预判,甚至是对每一个动作,可能引发什么结果,都有一定的预判。
所以,高手知道在哪一个瞬间,用多大的力气,切换到什么样的策略。
这在写售卖文案的时候,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
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就是拿着公司给的文案公式,直接把要写的内容套用进去。写的时候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写完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
而高手写文案的时候就像一个情场老手,知道自己说什么样的话,可以大概率唤起用户什么样的情绪;同时也知道什么样的情绪,会对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最有帮助。
在精力管理方面,现在我对自己使用各种方法的时候,基本上也都能预判效果了。像是早上喝咖啡,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效果会持续多长时间,都可以准确掌控。
04
高手和新手之间的第三座山,技能响应的速度。
新手在执行每个步骤的时候,都会有一定时间的犹豫、思考。比如有些人说话像是讲故事,而有些人明明讲一样的内容,却像是背台词。
高手在完成每一个动作的时候,几乎是本能式的,用极其短的响应时间,恰到好处地应对着眼前的情况。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观点——各种能力本质上就是习惯。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能力提升就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变强,电流通过的速度变快了。
那些主要运用身体去完成的,我们把它叫肌肉记忆;像是弹奏乐器、各种运动。
那些通过思考体现出来的,我们说这个人思维很强;像是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
综合起来的,大概就是驾驶飞机、绘画之类的技能吧。
05
高手和新手之间的第四座山,颗粒度。
在新手眼中,流程就是第一步、第二步……能把每一步都完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高手眼中,第一步里面可能会有大概10种不同的变体,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用到不同的变体。
每一件事可以分解出更细致的颗粒度。
比如时间管理,有的人会说“我们明天聊下这件事吧”,而有的人会说“我们明天早上10点,用15分钟讨论一下这件事吧”。
比如情绪管理,有的人会说“我不开心”,而有的人会说“这件事让我感觉到既生气又失望,后来想通了又感觉有些无奈”。
06
知道山在哪里,长什么样,目标就清晰了,学习和改变就有了方向。
说起来,无非就是让自我觉察变成一种常态,建立起每一个动作和效果之间的关联,并且把那些效果好的动作变成习惯,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到这些。
这个过程最难的地方不是练习,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变化。
我觉得,可以最直观地展示出这四个方面提升效果的事情,就是写作了。
当你写下每一个字,都是保持着觉察的,知道它会给整篇文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并且这种反应是瞬间的,介乎思考和直觉之间的。
也许,那就是登峰造极的高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