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哈佛记忆——评《哈佛问学录》

作者: 欧阳曼曼 | 来源:发表于2016-03-14 11:29 被阅读142次
百年哈佛记忆——评《哈佛问学录》

这是一本“学术因缘”的结集,一部哈佛人记忆中的历史。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从眼前划过,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示在世人面前。百年的光阴似箭般划过,人事沉浮,世间变革,唯有“哈佛”校徽上的“真理”静静伫立,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的坚持与拼搏。

在张凤史学家般的眼光与画家素描式的笔法下,哈佛这座金字塔里那些遥不可及的学者,以平常人的面貌走到普通人身边,徐徐而谈婉婉道来。

时光的车轮带走太多,唯独留下亘古不变的求真之心,代代相传,熠熠生辉。这是一本让人静下心来坐在窗边,慢慢翻阅细细品味的研究史,作者从一个图书馆任职人员的旁观者角度出发,旁观的冷静中带着人文的关怀和深思。每一个光辉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悠长而温暖的故事,张凤用话语述说过去,用文字传递温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大学,云集了大批一流治学者。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

作者开篇从汉学名师杨连陞入手,杨教授作为哈佛首位华裔教授,协助赵元任在哈佛工作,同时培养了赵如兰等多位学者,可谓对推动哈佛东亚语言系发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但是人的一生之中要经历无数,因此讲述一个人毕生的故事便需要叙述者有技巧的挑选人生大事中的代表性事情。张凤以《一怀孤月映清流》为题,如同向读者展示画片般,展示了杨连陞教授的求学经历与学术成就,并且特别讲述了他“钻研政治,却不涉及政治的态度”。

文人最大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杨先生清华毕业后急欲施展抱负,却拒绝在当时似受日本人操纵的北大任教。终其一生,也始终在研究日本文化与日本军国主义政治间保持着明显的距离。短短几行字,杨连陞教授似孤月皎洁如清流洁净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与标题遥相呼应。

如今,杨先生早已成鹤西去,但他培养出来的接棒者将会承其无穷余音,以继志述事使先生的精神风范长存。

作者从杨先生开始,采用剥茧抽丝找线头的手法,一条线串联起来,下文接着讲述赵氏父女的故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浑然天成。

第一章节结尾话未全尽,余音袅袅,杨教授的风范在第二章赵如兰教授治学精神上深有体现。作为哈佛历史上首位华裔女教授、东亚系和音乐系两系同聘的教授,也是哈佛前十位的女性正教授之一,赵如兰先生身上的文雅、谦和与无比严谨的治学理念正是杨连陞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结果。

正如标题《叫我如何不想他》,描绘赵元任和赵如兰父女的同时,寄托着对杨连陞的无限的敬仰,与对这对教授父女的深深敬意。

在描述中国古典文化诗词研究大师叶嘉莹和田晓菲时,作者宛如在绘制两幅不同的画作。

叶嘉莹先生出身名门大家,通身气派和一举一动之间流露着闺秀之姿,因此笔下的叶先生像是工笔画中走出的优雅高贵的仕女,带着深宅庭院中古书的墨香,携着诗情画意的韵律,一笔一划不疾不徐地慢慢铺开。

少年诗歌启蒙之学,中青年磨难仍不改初心,晚年历经铅华依然带着对古典诗词的热忱教书育人,孜孜以求,叶先生把诗词作为“民族生存延续的命脉”,用一生来践行对它的热爱。在《融汇古今卓然有成》这一章中,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叶嘉莹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读者捧卷读书犹如和先生一起经历着人生的大起大落,在世间人情冷暖间体悟着诗词的无穷魅力。

与之相对,同样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作出卓越贡献的田晓菲教授,作者则改用欢快明朗的叙述基调,像是在画一副明亮的水彩画。把田晓菲少女时代的娇憨与活泼,才情和想象都用无比热烈的颜色泼洒在字里行间,她与宇文所安(斯蒂文·欧文)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是让女性读者沉浸其中羡慕无比。

正是田晓菲教授保持着诗人的感性与天真活泼的性情,在她世界里的古典文学也如同换上了新制的衣裳,焕发出盎然生机。

从杨连陞到赵如兰,从叶嘉莹到田晓菲,带着浓浓地人情味勾勒了一个又一个为人文科学事业做着不屑努力的学者。

在当今商业、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又有多少人坐在冷板凳上十年如一日的思考、钻研一个哲学问题?人文科学被看成是“无用之学”,逐渐被边缘化、模糊化。社会确实是愈加发达,但人心却更加浮躁。

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将二十一个文史哲工作者作为主要的书写和评价对象,这与其说是对现今媒体特别重视政治和企业人物的反应,毋宁说是对人文科学的一次坚挺和深思。人文学科作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为人类更好的认识与了解自身开启了房门,才为在社会发展中认清弊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优秀学者的感人故事也如诗史般激励着热爱人文学的人不断前进。

作者在关注文史哲领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那些为自然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高能物理专家郑洪教授、航天结构动力学专家汴学鐄教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哈佛人,却与哈佛有着不解之缘,两位的太太都求学或就职于哈佛。郑洪教授在研究物理学之余,醉心于文学创作,著有多本小说,他的夫人因为自己先生喜欢文学而专门开了“剑桥出版社”,出版东亚语言文学类书籍。作者在为郑洪教授勾勒人物画像的同时,向读者传达着一个理念:文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科学与科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另一位汴学鐄教授,则是赵如兰教授的先生。作者书中伏线千里,第二章开篇描述了夫妇二人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的和谐景象,却有意按下两人相识相恋的情景不提,在描写汴学鐄时则特意热情洋溢地叙述了他青年时期如何意气风发、多才多艺一举赢得赵家千金芳心,又如何翁婿心性相近相通,事业有成。现在网络上流行所谓的夫妻“秀恩爱”,但夫妇之间像汴学鐄赵如兰伉俪情深,如此心意相通、志趣相同,白头相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书中,作者还特别用一章节来叙述美国东亚图书馆第一位华裔馆长,哈佛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裘开明博士。

他创立的汉和图书分类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亚洲区域研究工作,至今全美有八十六个东方图书馆,其作用引用作者的一句原话“影响所及,披靡汉学八十五年以上,绵延无穷。”可见裘开明博士的贡献具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张凤在哈佛图书馆任职多年,借地利人和之便,得以与哈佛文理教授时相往还,且与诸多客座与访问学者有着亦多交流机会,图书馆在其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她通过裘开明博士的故事,通过他对汉学发展的默默贡献和对图书管理的重大创新方法的讲述,告诉读者正是在哈佛良好的学术环境孕育下,各个领域不懈奋斗的哈佛人共同推动着科学的进步,文化的研究,共同呵护着“文化中国”的生长与壮大。

整部书阅读完,思绪仍然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当今图书市场中关于哈佛的书籍都是介绍校训、成功史和如何申请的指南。没有一部书从人文角度出发,将原本是陌生而高高在上的教授们背后的故事如此清晰而完整的展现出来,省去了校史馆翻阅冗长而沉重的史书时间,那些在研究室和古书中埋头钻研的教授们,擦一把辛勤的汗水,抹一抹指尖的墨迹,带着微笑,带着儒雅,带着沉稳的历史感和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关怀,走到大众中,一卷书擎在手,足不出户了解哈佛故事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故事终结,原来哈佛大学校徽中的“真理”不仅仅常存在几百年办学治学的理念之中,也流淌在哈佛人为人待人的精神血液里。

相关文章

  • 百年哈佛记忆——评《哈佛问学录》

    这是一本“学术因缘”的结集,一部哈佛人记忆中的历史。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从眼前划过,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揭开神秘的面纱,展...

  • 泰戈尔新月集,哈佛家训

    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读本,用哈佛百年教学哲理名言成就一生。哈佛大学,有将尽400年历史的知识圣殿,是名校中的名校,是...

  • 《 哈佛家训》--走进哈佛读后感

    《哈佛家训》这本书是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哈佛大学的巨大成就,不仅在于他高超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它积累...

  • 我读:《哈佛凌晨两点半》之《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哈佛凌晨两点半讲述了哈佛的学生,哈佛的教授,哈佛人的作息,哈佛人的态度,哈佛人的学习生活。它说,哈佛的学生大约每三...

  • 哈佛幸福学

    01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

  • 《哈佛气质学》

    2016-11-09 原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笔记: 2016-11-09 原文: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笔记:...

  • 《哈佛气质学》

    2016-11-09 原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笔记: 2016-11-09 原文: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笔记:...

  • 《哈佛气质学》

    2016-11-09 原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笔记: 2016-11-09 原文: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笔记:...

  • 《哈佛气质学》

    2016-11-09 原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笔记: 2016-11-09 原文: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笔记:...

  • 《哈佛气质学》

    2016-11-09 原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笔记: 2016-11-09 原文: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笔记:...

网友评论

  • 洛依汐:书评写得很好哦~👍喜欢爱读书爱写作的你,么么哒~
    欧阳曼曼:@洛依汐 :blush::blush::blush:暖心暖心

本文标题:百年哈佛记忆——评《哈佛问学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sf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