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蒋老师学习!”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强烈而持久。2018年4月8日,能有幸和蒋军晶老师近距离接触,感受蒋老师的博学、睿智和魅力,这将成为我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的转折,也将成为我教研之路的新起点。
“学名师先要读名师!”从名师课堂归来,我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蒋老师:群文阅读课程设计师,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目前致力于班级读书会的实践与研究,参与了10余套教育教学类丛书的编写,以及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在众多的荣誉、头衔、耀眼的光环下是质朴而又真诚的蒋老师。
蒋老师在参加工作第一年,就在“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中找到了正确的学习路径——观摩名师录像:他记住了李吉林、支玉恒,记住了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观摩了无数的课例……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别人开始职业倦怠的时候,他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幸福,在研究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做语文老师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还把这种工作的幸福状态延伸到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当中,和几个年轻的朋友组织了一个民间教学研究工作室——“五汉工作室”。工作第二年他就开始大胆创新,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可以锻炼的品质”,并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和姿态,在躬身力行中获得“实践智慧”;他认为“课程比课堂重要得多,有魅力得多。”他站在课程的层面去看待课堂,并认定每一个老师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属于自己的课程……细读蒋老师的名师之路,我感受到了他深厚的阅读积淀、大胆的思考创新、勤勉的实践探索、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一、蒋老师有深厚的阅读积淀
他认为一个教师自我完善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本体性知识”,是自己的阅读视野,是自己的阅读情怀,是自己的阅读力。他阅读了大量的书,他说:“我静下心来看书,看书,不是为了考试而看书,不是为了设计教案而看书。那几年我买了近40000元,什么书都看。”他的阅读视野、阅读情怀令我仰止, 他的阅读力也让人惊叹。“古诗词我也背的,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李白旅游图,根据传记来画,第二次远游沿海路线;第三次就是在长安附近。李白的诗歌的风格随着人生是有改变的,这个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唱李叔同《送别》,开始我没有发现,后来我仔细读,发现李叔同基本上把自古所有的送别的意象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了。”他读童话,坚持在微博中推荐; 他读教学理论书籍, 积累思想与词汇;他读电影,感受面向内心的艺术……正是有着深厚的阅读积淀,蒋老师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本中慧眼拾珠,开创“群文阅读”的先河。“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蒋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美。“一个老师最好的修炼就是广博的阅读,什么时候这些东西找上门来,你也不知道。”于是就有了“反复结构的故事”“友情诗” “图像诗”“创世神话”“吝啬鬼”文章一组,“言不由衷”文章一组,豪迈与温婉风格一组,“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谈“人与环境”文章一组……蒋老师广博的阅读让他在“群文”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二、蒋老师在独立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
蒋老师发现“迷恋知识的考试评价”的弊端,思考着“语文教什么?”---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力,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的阅读力,应对多变多元的世界的思考力,主动和世界去交往的表达力。在现在这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要保持思考和观点的独立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蒋老师做到了。对于教作文,蒋老师也进行了多方尝试,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作文”,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张化万的“实验作文”,管建刚的“作后讲评”…… 很多方法试过用过之后,慢慢地,慢慢地,他思考着“项目作文”,就有了《让孩子学会写作》一书。
“不只是听别人讲,也要自己静心思考;不只看书上的,也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做判断。”“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应该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学习名师,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认清自己、帮助自己。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最伟大的。因为你的地盘需要你做主,别人是帮不了你的。”蒋老师质朴的话语中饱含哲理和思辨。是呀,很多领域的发现,都是那些特别有创造性、善于质疑的人发现的。蒋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三、蒋老师很善于实践和探索
蒋老师很有“实践智慧”。所谓“实践智慧”就是将高位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中位的教学设计,然后将中位的教学设计转化成低位的具体操作的智慧。蒋老师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这种实践智慧,理论、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在实践中去粗存精,慢慢完善,形成自己的体系。蒋老师在实践中,养成了创新的习惯和姿态。他的创新从没间断过:从尝试学法指导——《少年聂耳》到尝试诗化教学——《鸬鹚》到尝试自主学习——《食物链饲养场》,从到尝试块状教学——《惊弓之鸟》到尝试解构主义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到挑战说明文教学——《麋鹿》到尝试不完满文本教学——《母爱》。
蒋老师给学生读大量童话。听着听着,孩子们就有了很多发现:童话中的人物往往没有名字,一般是国王、王后、樵夫、猎人;童话发生的时间也很模糊,往往是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童话的结局一般光明而美好:小红帽战胜了大灰狼,丑小鸭变成了天鹅,灰姑娘嫁给了王子……这还不够,蒋老师还开设了专门的研究课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了各种童话的结构:王子与公主型——公主要么不爱笑,要么爱生病,她爹很着急,说哪个男人能让她好起来就把女儿嫁给他,于是至少有三个男人来,但只有一个男人成功,从此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三个儿子型——最终继承遗产的肯定是小儿子;屌丝逆袭型——前面是小呆瓜、小裁缝,什么都没做却成功了;还有尺寸比赛型、反复结构形、奇幻世界型、故事新编型,等等。读他的博文你会发现,篇篇记载着他的实践和探索。
四、蒋老师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不要太功利,慢慢走,一条道走到黑。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努力到无能为力。”“能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赋。”蒋老师执着的坚守是最宝贵的。在学校琐碎的日常中,时间与精力很容易被割裂了,分解了,不知不觉流走了。总感觉天天忙忙碌碌却自己迷失了茫然了。这也是我目前最困惑的事情。蒋老师的经历告诉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能相对集中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梳理出自己的一条学习和努力的主线,很可能意味着你走向成功,至少你会觉得很充实,很有力感。”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做事!蒋老师是专家,是名师,但他永远在一线,他和学生亦师亦友,他的精神和信念在引领着学生前行。他饱含深情的《拿起笔,你就是一本书 ——写给王芷墨》中“不要依赖什么兴趣,你还要有毅力排除一切的干扰,网络不是世界,百度不是智慧……能够教你的是书籍,只有书能教你写作。想写作,必须爱阅读……”做蒋老师的学生,真好!
看蒋老师的博客,蒋老师从2010年开始坚持写博文, 2017年, “有一间读写教室”公众号诞生了 。蒋老师的“有一间读写教室”,阅读课不太一样,写作课比较特别,每一次走进这间教室,都有全新的体验.关注蒋老师的博客,关注蒋老师的公众号,阅读蒋老师的作品,每天都有大收获。下次见到蒋老师,我一定要告诉他,我在向他学习,每天从他的文字中汲取着营养和动力。在蒋老师的激励下,现在,我每天坚持读,坚持写,坚持思考,并在《简书》中创建了四个专题:聚焦教研,聚焦课堂,聚焦学生,聚焦生活。记录每天的学和思,每天的观察发现、感受体验、收获反思等。我是在从蒋老师十多年前的起点开始的,说来惭愧至极,我们是同龄,但比蒋老师落后十几年,和蒋老师相差甚远。在蒋老师面前,我愿做一名小学生。
当然,大师的魅力不仅仅于此,蒋老师就像他的一部部书,需要我们慢慢地去读,去品,去悟,去学习。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