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读多几本书就可以知道世界运转的规律,直到看到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出世界不是由单一学科组成的,我们需要运用多学科,多模型看世界。查理·芒格,巴菲特的投资伙伴,即使富可敌国依然像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读书。我知道这些后,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那种狂妄的状态了。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1
最近读了一本书,与黑天鹅相对的,叫《灰犀牛》。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不敢写这本书的书评。没读完一本书,没了解全貌,怎么评价这本书?这时你会反驳我,你不是参加拆书帮吗?拆书不是拆解书中片段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拆书法是什么意思。RIA,读(Reading),思(Interpretation),用(Appropriation)。这是学以致用的学问,利用书中的知识点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进而更好、有效地掌握知识。然而,知识点只是知识系统中的一点。你懂了怎么运用知识点解决知识,然而对整个系统和原理依然答不上来。这就是“规律的规律”。
在我看来,如果说读完一本书是追求系统的掌握的话,拆书法更像是对系统中某一点的深掘和运用。读完全书和运用片段,这是维度的不同,没有可比性。
2
我最近知道了二八法则真正含义。第一含义是事情做到80%时只有20%的效果,做完剩下20%才会达到100%的效果;第二含义是众所周知的,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
没有提到做20%的事可以达到80%的效果。
这颠覆了我的认知,因为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文字里面,基本是叫人用20%的努力达到80%的效果,当你把100%的经历分布在不同的五件事时,每件投入20%收获80%,你就达到了400%的效果。这投资划算得不得了。
可惜二八法则不是这么用的。也有可能是这么用的,只是我不知道。
3
刚刚重新听了新概念英语的课程,发现自己笔记有一处错误。have something done写成了have something dome。如果不是偶然发现,真的看不出来。类似的,我又曾错过了多少这种看不出来的细节呢?无从得知。
我曾一度默认自己写的东西不会错的,至少对当时的自己而言。这种默认导致了语气绝对和态度狂妄。事实上,当时的我没考虑到可能发生错误的情况,毕竟未来的我不可能揪着自己暴打一顿。
鬼谷子曾提到,做事贵周密。周,范围要大;密,细节要考虑妥当。根据我的实践和见识,做事完全周密的人很少,少到近乎没有。大部分人都是先做事,抢占先机,在做中调整和学习。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迭代”。
迭代,在我看来,重要的不只是马上开始去做,而是承认自己的一无所知并进行试错和修改调整。
4
千年前的孔子至今已印象模糊,相传他说过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