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把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你今天又哪根神经搭牢了?居然在数学课上扔纸团?!”
学生木木地望着老师。老师继续:“你以为书是给我读的吗?我还缺你读书吗?下午放学留下来,不要回去,叫你妈妈来一趟。”学生一脸郁闷。
另一位老师把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你今天让老师有些失望,也有些吃惊。我知道你扔纸团是有原因的。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分析一下。”学生眨眨眼睛:“老师,其实是这样的......”
同样的事件,一位老师的处理,让师生陷入僵局,另一位老师却迎刃而解。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好学生,说话方式不一样却导致结果截然不同。
类似的情形不止发生在学校。
人与人交往的任何场合,都有可能因为一言不合吹胡子瞪眼睛,最终搞得双方都很蓝瘦香菇。
其实,写文章是另一种形式的说话。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你说话有多舒服,你的文章就有多美丽。
01
让“老奶奶也能听懂”
根据2/8原理,精英和大众的比例大致也是符合的。读者群体最庞大的应该是大众。要把文章写得连老奶奶也能明白,古人早就在追求了,白居易就是代表。
学术论文,是写给做科研、做学问的人看的。用写论文的笔调来写大众读者的文章,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反之也是这样。
做市场营销的,都知道有一种销售叫“精准营销”。说白了,就是什么样定位的产品卖给什么样的客户,产品和需求之间是强对应关系。
硬是把豪华别墅推销给工薪阶层,或者把廉价日化品摆在五星级酒店的客房里,都是很难行得通的。
面对大众读者,就应该满足其大众口味。
公众号【剽悍一只猫】的文章《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有这样一段话:
为全世界制造产品的中国消费者,却要想方设法,抢购国外检测没有通过的产品。想来真的有点灰溜溜的难过。
最后一句“想来真有点灰溜溜的难过”着实让我觉得有一股太极般的柔中带刚。本可以言辞犀利,狠狠来一句恨铁不成钢的晴空霹雳,剽悍一只猫轻轻柔柔,说得如此委婉而不失力量。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亲民,很大众呢?
所以,有道理的话不一定要说得山崩地裂。婉转亲和,同样可以掷地有声。真理如果裹上厚厚的外衣,大众触摸起来有困难,即便道理千真万确也很难深入人心。
02
喜听“好话”,是人的天性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实上,多数人还是喜欢听好话的。趋利避害,追求舒适,是人的一大天性。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少敢于直言,敢于进谏的忠臣,最终因为话说得让皇帝老儿不高兴,落得个被发配边疆甚至要脑袋搬家呢。
真正能说会道的高手,都会让听的人不知不觉、舒舒服服地接受了他的观点。
孟子见齐宣王,用的就是先说“好话”这一招:孟子说,你齐宣王有一回用一头羊去换一头要杀的牛,不理解的人,都说你小气。而我孟子知道你是因为不忍心。
齐宣王一听,高兴了,忙引用《诗经》里的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把孟子视为知己了。这样一来,孟子就有机会进一步交谈下去,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03
说话、写文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咱们写文章,当然首先要考虑信息的可靠、知识的正确、道理的科学、情感的真实,否则要么贻笑大方,要么误人子弟。所以,写文章首先是一门学问。要懂得写作的知识,更要懂得其他学问。
另一方面,写文章也应该符合说话的艺术。文章是无声的话语,话语是有声的文字。让读者看起来舒服,读起来有味,不但是对得起自己文章的内容,也是对读者花时间读文章最大的尊重。
文从字顺,语句通畅,这是说话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一些道理深奥的文章,其实含金量很高,但因为读起来艰涩,不舒服,接受的人就很少。
有理有情,文句走心,这是说话写文章的较高要求。一些好的文章,读来就被深深吸引,让读者爱不释手,一定跟作者用心去表情达意密不可分。
文就是人,人即是文,这是说话写文章的更高要求。笔头落处,见人风格;话语出处,识人面貌。
有风格有境界的文章,让人如见其人。他的个性已经达到了可以让大众喜欢的程度。
读者从咱们的文章里读出山花烂漫,读出月光朗朗,读出茶香阵阵,读出会心的微笑......那时,咱们也是最美的!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