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6-28 00:45 被阅读0次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660]

    。。原作名: Hermann Hesse - Thomas Mann: Briefwechsel

    。。ISBN: 9787532789245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德国两位文学巨匠托马斯•曼与赫尔曼•黑塞在1910年至1955年间的通信往来。黑塞与托马斯•曼的出身、艺术趣味和读者群体都不尽相同,但两人追求真理的渴望却如出一辙,通过与传统的联系,致力于道德与精神、伦理与美学的互动,这在他们不时相互呼应的创作主题中得以呈现。黑塞很早就开始关注托马斯•曼的创作,后者则称黑塞是“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选定的最亲近之人”。对托马斯•曼而言,文学创作是他实现入世雄心、建立个人风格的途径,对黑塞则是忏悔和灵魂的自疗。他们借由文字和图画交换创作灵感、分享阅读体验和日常生活。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位高尚的写作者就战争的愚蠢、纳粹的野蛮行径和战时的国内外文学图景多次通信交换彼此的意见,也为战后德国和欧洲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生活在一个可怖的时代,但他们从未向绝望妥协。两人借由书信相互安慰扶持,在对方遭到外界诋毁时为其辩护。这对旗鼓相当又坚定而独立的伙伴充分精妙地表达了出身、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差异,但又表现出殊途同归的艺术旨趣,这让他们的对话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都极为丰厚的文学遗产。

    。。作者简介 。。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此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至今日,黑塞仍然是被最广泛阅读的德语作家之一。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及《绿蒂在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短评。。

    #

    “时代只是一个令人作呕的血块,个人若与它有关,就是可耻的。”为不愿与巨型机制一体化的老个人主义者干杯🥂时代的良心和德国的灵魂在两个人之间交汇了,这也安慰到我,神交一瞬,共存一刻。

    #

    不管是德国文学旗手、自称“我走到哪德国文化就走到哪”的托马斯·曼,还是极具德国精神、更加安静恬淡的黑塞,两人都拥有高尚的品格、对朋友的忠诚以及对事物的客观判断的大脑。真正的旗鼓相当的朋友从来不会彼此争锋,而是能永远热情地祝贺对方的成就、永远为对方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

    但我认为,我们已经翻过山了。疯狂之巅显然已过,等我们老了,还能看到非常快乐的日子。

    引自 1/ 书信集

    信中写道:“但您知道我的想法吗?人必须再次被毁灭!每个非凡的人都担负着某种号召他去完成的使命。一旦完成,他就不必以原有形象继续在尘世生活了。天命会用他做其他事情。但由于人世间一切都以自然的方式发生,魔鬼会一次次地害他,直到他最终倒下。”

    引自 1/ 书信集

    #

    没有人比托马斯·曼更为入世,更有雄心,擅长转弱为强、化自卑为力量和职业的坦途,达到不但和谐而且令人欣慰和鼓舞的高度。

    黑塞笔下的人物,从厌倦文明的彼得·卡门青、流浪汉克诺尔普到“荒原狼”,他们都不是从出身环境脱颖而出的英雄,而是失败者、独行客和异类。一旦习俗和外部势力阻止他们保持本性和独立,他们就用自己的方式抗争。他们是局外人、冒险家、流浪汉、无家可归者、由于某种困境而成为罪犯的人,还有试验另类生存方式的人。

    黑塞作品现在遍布全球,销量上亿,影响力之大在德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恰恰证明了黑塞的东西方文化整合方案永不过时。

    总之,面对现实问题,黑塞不是精心描摹和冷嘲热讽,而是心忧世界、关怀人性。正如他的箴言:“为使可能之事出现,必须反复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这位小镇教区牧师之子最为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完全符合其传教士祖先致力于改善世界的传统。

    汉萨同盟世家子弟托马斯·曼身上也有成长环境的印记:认同精英,用讽刺与普通人拉开距离。文学创作是曼氏树立个人风格的途径,但有根有据,并不虚张声势。而对于黑塞来说,文学创作是忏悔和灵魂的自我疗愈,他不夸大个人困境,但是毫不留情地揭露它。

    外向的托马斯·曼会连用几页纸来描写人物外貌,而内向的黑塞则对人物及其行为条件高度共情。曼氏是保持距离的旁观者,黑塞则代表青春叛逆和理想主义的破灭。

    一个是渴望被欣赏、渴望成为受到高层认可的“德国之师”,另一个是避免与统治者有任何交集的“荒原狼”,如此不同的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吗?

    #

    人即使再努力,也永远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成长环境。无论你长大后使用何种交通工具,童年时期的历次转轨都永不磨灭。

    引自 i / 序

    重名利的“积极生活”(vita activa),若无重生活质量和人性的“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予以制衡,后果必然是文明自戕。

    引自 i / 序

    不要光芒和派头的黑塞根本不将天生的局外人身份视为骄傲的奖状,而是痛苦地、火花飞溅地与社会的准则相碰擦,这样一个逐利、伪善,被殖民主义、工业化和民族自大狂所腐化的社会,把任何敢于保持自我、不为适应通行标准而折腰的人打入地狱。

    引自 i / 序

    #

    面对现实问题,黑塞不是精心描摹和冷嘲热讽,而是心忧世界、关怀人性。正如他的箴言:“为使可能之事出现,必须反复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这位小镇教区牧师之子最为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完全符合其传教士祖先致力于改善世界的传统。

    引自 i / 序

    黑塞回信道,当他想到自己在一战期间无比艰难、花了很长时间才理清自己对德国的爱中的伤感成分,他可以理解流亡人士的乡愁。但是他们现在必须走出“国籍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克服孤立与排斥,走进世界主义干净而略为清冷的空气中”。

    引自 i / 序

    #

    我们有时用一种掺杂了冷静批评和暗自渴求的态度看世界,此时看到的人和物就同托马斯·曼刻画的一样,严肃得让人笑不出来,又滑稽得让人哭不出来。

    引自 1/ 书信集

    一个人读书越多就越挑剔,大部分书都看不上眼。

    引自 1/ 书信集

    人很少能收获纯粹的认可和爱意,大多时候需要同时应对烦人的要求或发泄丑恶的情感。

    引自 1/ 书信集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y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