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的故事吧。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1
佛主在弟子的面前拈花,很多弟子都在想他的本意是什么,而这时他们的念想就已经到妄想中去了,无法体会佛祖的本意。只有迦叶明白佛祖手中一朵花的深意。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忙碌、需求,我们开始向外探索财富、名誉等等,关注点放在了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上,却很少想想这一生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困惑于过去的烦恼中,又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多久没有驻足欣赏路边的一枝花朵,又有多久没有欣赏一片雪花的美妙绝伦,这个世界太多美好了,只是我们好久没有用心去观察…
俗话说,烦恼开启的地方,就是智慧的地方。
我们需要重新从外在回归到内心深处,从外在纷乱的世界,走向内心,觉察自我。观内在,才是注意力的焦点。
每个当下都是觉知自己!
2
古代大圣贤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佛教—自觉
孔子—自省
苏格拉底—自思
老子—自知
冥想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释怀过去、不再纠结未来,通过专注于当下,达到行神合一。
禅修,即冥想,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严格意义上,冥想属于瑜伽的范畴,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无讹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
3
开始冥想时,可以先找个安静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着,如意坐、金刚坐亦或莲花坐姿都可,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于冥想的目标——呼吸。
有经验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根本坐不住,没到几分钟大脑便开始胡思乱想,根本停不下来,坚持几天后发现毫无意义。
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积累。
之所以有乱七八糟的思绪,是因为人们总是活在过去或未来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缘起,而真正感受它时,已经不存在了,当下即成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即是空,即否定永恒性,是佛学的三大否定之一。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一瞬即逝,所以没必要纠结,过去就让它过去吧,释怀即可。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淨心成正觉。”
4
冥想就好比哺育一个小太子,通过积累,不断的使他壮大,达到心定、专注。等他登基时,便可掌控全局。
在生活中修行,体验生命的智慧。你是这样的人吗?脾气暴躁、易喜易怒,每次发完脾气后会后悔当初的失态。每个人“性本善”,有自知之明,可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后知后觉的人受情绪影响极大。在发脾气之前如果控制住情绪,释怀一切,那便是“先知先觉”之人,这也是冥想要达到的境界。
冥想—回归心灵的平静
5
所以冥想时,要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内心活动,任由大脑从“缘起—发生—消失”这样循环着,体验“诸法空相”,能够平淡的看待发生的一切事。感受呼吸、当下。终有一天,会一念觉醒。心若稳定,真我必在其中!
6
当我们释怀过去,活在当下时。发现不太喜欢管闲事,也不再过多的评价他人。这也是佛教的另一否定,即主宰性。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力量夸大,觉得可以改变对方,于是通过说教、指责他人达到目的。面对爱人、孩子,不停的唠叨,企图想控制对方,事实证明,总是事与愿违。彼尚在《轻而易举地富足》中用九十堂课教我们放下控制,才能拥有喜悦与和平。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人,万事万物没有主宰性,放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7
拈花一笑,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诠释。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大家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有人说生命是虚无的。其实,生命的意义在于消除这虚无。
拈花一笑,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心灵的修养。一个内心浮躁的人,是做不到拈花一笑的。做到拈花一笑,需要的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这样子修炼中,我们不孤独,不伤心,不绝望,这个支撑我们的力量来源于我们本身的信仰。我们永远要保持本心的宁静。
佛曰:"合掌为朴素的敬礼,微笑又如莲花的纯净!"在面对人生和时间的种种,我们拈花一笑。
冥想的境界即是让我们对万事万物抱有“拈花一笑”的态度,这样光明智慧便开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