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通讯四十年

作者: 最美初阳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6:46 被阅读8次

    从前的鸿雁传书到今天的智能手机,轻轻一点,天涯若比邻。随着合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利,通讯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合肥地区的农村通讯方式主要是靠人口口相传,远方的通讯方式是书信。我老家是庐江盛桥镇的一个偏僻村庄名叫"燕子窝″,那时候全家人最喜欢的就是邮递员叔叔,他们总能给我家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那绿绿的邮车,还有那一串响亮的铃声,承载了多少亲人的牵挂。87年之前我父亲在世时,经常与远在天津部队工作的二伯父通信,家里的破旧木板书基上放着许多来自天津寄来的信件,上面贴着各种各样的邮票,盖着黑黑的邮戳。一封信寄出后,将近半个月对方才能收到,父亲等不及,隔三岔五跑到大队部去打听,生怕错过收信。电报,是很少见的,字数上受限制了。想说的话再多,也只能说上一言半语,说不完整。

    随后,便有了人工交换式电话机,俗称“摇把子”电话。这也要繁荣的县城和乡镇所在地才能实现,属第一代有线电话机。使用这种话机打电话时,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经过对话总机转接到呼叫方号码,这样才能进行通话。每次通话,父亲总要步行十余里到盛桥镇上小邮局,还要事先约好时间,双方都守在电话机前,才能实现一次期待已久的通话。即使这样,父亲也总是特别兴奋,因为能亲耳听见远方亲哥哥的声音,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父亲每年逢中秋、春节都要去镇上小邮局与远在天津的二伯父通话,直到八七年春季父亲因病去`世,我去盛桥邮电局发了一封电报给二伯父,伯父因工作忙也没有回老家。父亲去世后,与伯父书信来往逐渐减少了。

    1987至1990年3年我在省教院函授学习教育管理专业,那时合肥市的固定电话已很普遍,有的大学教师用BP寻呼机。那时,农村的固定电话仍然很少。记得1998年我在魏岗中学任教,家里才装上家庭版固定有线电话时。心里异常兴奋,可以不用跑到邮局就可与天津二伯父通电话了。电话装好后,我一边仔细地阅读说明书,一边对着电话,手指流利地按下拨号键,讯号接通后,与远在天津的二伯二妈进行通话,听着伯父母久违的声音,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那时,学校各个教师家庭陆陆续续都装起了固定电话。教师之间,与亲戚朋友联系就方便多了。

    进入新世纪,各种手机纷纷亮相,迅速普及到城市和乡村的大小角落。工作二十多年了,我才购买了一部彩屏手机,能播放最好听的和弦音乐和彩色视频。就好像第一次见到彩电一样,我兴奋不已,半夜也要拿在手中把玩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不再是只满足于温饱的生活愿景了,更在乎享受时代进步,科技持续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合肥的通讯网络也越来越好,达到了全覆盖无死角。无论你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随时随地可以和亲人朋友通话,想说就说,成了人们最大的幸福。

    智能手机的到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手机不仅是一部简单的通讯工具,还成为人们日常娱乐、消遣、学习的有力助手。可以获取海量的网络信息供人们学习;手机微信绑定银行卡可直接向商家支付,走遍天涯海角无须再带钱包;清晰的视频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一睹亲人面。

    如今,合肥市科大讯飞是一家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公司,“讯飞听见”是一款智能会议系统,在举办大型会议时,现场的发言都可以实时转成文字,并可以同步译成英语、日语和韩语。讯飞翻译机则可以支持中文与日语等33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还支持拍照翻译功能,人们在国外旅行时对着街边路牌、餐馆菜单、商品标签即拍即译,不用再为不懂外语而发愁了。在手机应用市场上,讯飞输入法的累积用户突破6亿,只要对着手机说话,屏幕上就会即时飞出相应的文字,准确率在98%以上,四川话、粤语等24种方言识别也不在话下。

    围绕国内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合肥“小题大做”设立了中国声谷,创建智能语音产业基地。截至2018年8月31日,科大讯飞的讯飞开放平台为80多万开发者提供技术支撑。这样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的快速发展,合肥市从科技之城逐渐成长为智慧城市。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时光见证了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我们见证了合肥的飞跃发展。合肥市伴随着四十年的通迅飞速发展从江淮小邑蝶变为科技创新名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肥通讯四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f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