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对于季氏家族的故事已经了解了,但是这一段话还是有很多字的意思理解不清楚。
旅: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2
,其古字形像众人聚集在旗下,本义指军队。引申指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说文·㫃部》:“军之五百人为旅”。也有说两千人的,《国语·齐语》:“故二千人为旅”。也指“旅”的将官。“旅”还引申出众多、驻扎、军令等与军队有关的义项。由于军队经常出征,所以又引申出路途、旅游、旅行、旅人等义项。
所以旅有军队祭礼的意思,然后孔子对于感叹,泰山山神对于规则礼仪的认识还不如林放。
林放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位列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曾在周敬王时期担任鲁国大夫和太傅。林放对礼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景仰。史料分析,林放一生潜心研究礼学,不显于世,终老于曲阜,卒后葬曲阜城南。历史典籍对林放的记载亦只言片语。
冉有: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1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这里就明白了孔子对于自己学生以及季氏的批判,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孔子不是像我想像的那样,疾言厉色的批评,而是态度很温和的询问学生:你能不能阻止这件事情,得到学生否定后,会像一个孩子嘟囔着:泰山的神仙还不如我的弟子林放呢!我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生动,很有趣,如果我是冉有,我可能会胀的脸通红,觉得有些无地自容吧!但是,站在冉有的立场,我觉得从个人利益出发,冉有的行为没有错,否则的话可能会被杀害,但是站在大气节上,季氏的做法是再扰乱当时的社会规范,对于当时的鲁国已经整个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上有极大的损害,因此是需要阻止的。
从这里,我看到了孔子人性的一面,他一方面不赞同这样的举动,一方面并没有向后世的谏臣,直臣那样不顾后果,不惜生命去劝谏阻止,也没有要求自己的学生去死谏,而是写下来,记下来让后世时时刻刻记住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个人!虽然,当时可能孔夫子不确定自己的理论能否流传下来,但是,他仍然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改变学生身上不完美的地方 帮助他成为一个圣贤,我觉得这一点很难能可贵!
如果现在,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有孔子的耐心和信心,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会更加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