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某个心理网站上看到一位女孩的提问:“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没有方向感,找工作海投了很多简历,但不知该如何选择?没有工作的时候很不安,像做贼;有工作了又胜任不了,还特别害怕承担过多的压力,更怕自己做不好,前怕狼后怕虎,感觉自己很失败。求指引!”
当我们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不认识自己”成了内心最大的困扰,而且还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大难题时,这种感觉一定既难过又无措。这时大脑开始源源不断的冒出问题:
为什么活了二、三十年,突然不认识自己了呢?
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路才不枉此生?
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像现在这么累?
到底什么工作适合我?
我是该结婚还是该单身?
……
面对这些萦绕在脑中却始终无解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Q&A来采访一下“自己”吧:

Q1、人是在啥时候发觉“不认识自己”的?或为啥会产生想“认识自己”的需求?
A1、试想一下当我们生活的顺风顺水、幸福快乐时会产生“想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吗?绝大多数人恐怕不会. 因为快乐的日子享受还来不及,怎么会思考一些令人头疼的深层问题。思考是起源于主体对某事物矛盾的感知,或想实现某事物时才出现的一种行为(Routledge, 2009)。所以产生想“认识自己”的念头,通常是当我们有了很重的挫败感,或是遇到人生难关,感觉过不去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情不自禁的发问。当然也有朋友会说自己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自己;这种并非迫切的想认识自己的情况,可以跳过分析部分,直接移步下文的《自己现状问卷表》。

Q2、认识自己有啥好处?
A2、甭管是刻在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那句名言,还是先哲苏格拉底,都跟世人说:“人啊,认识你自己!”再加上我们自己对此也有迫切的需求,就说明“认识自己”这件事一定有很多好处,总结一下大致有5点(Routledge,
2009):
1、减少内心冲突:几乎人人都有过“纠结”、“拧巴”的时候,小到买一件衣服是选红色还是选灰色?大到自己这一生是结婚还是单着?总有一些事儿让我们无法“爽快决定”,但如果“纠结”、“拧巴”成了日常,痛苦将会成倍增长。“认识自己”以后不是一点纠结、拧巴都没有了,而是会大大减少这种内心冲突,直至不再影响生活质量。
2、利于自我控制:讲到这一点,我想起五一假期的家庭聚会上表弟对他爸爸的反驳:“认识自己,并不能利于自我控制啊,就像我早就认识到自己很懒,但就是不愿意运动和做家务。这不是明显的认识自己但无法自控吗?”舅舅的回答:“这只能说明你知道自己的毛病,与认识自己还差很远。如果你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懒,并且已经清楚了懒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从而心生敬畏才是认识了自己;而敬畏心绝对可以帮你做好自我控制。”
3、易做正确决策:所谓“正确决策”也就是清楚什么样的人、事、物是真正适合并对自己长远有利的;这时你很少再一味任着性子选当下喜欢但长远看对自己并不利的人、事、物了。例如:当你认识到自己其实无法接受游戏人生的恋爱观,就绝不会再因寂寞去匆匆爱一场;又如:你认识到自己只适合体制内的安稳,就不会再羡慕创业或自由职业的人。
4、应对社会压力:大多数的外界压力是因为自己在潜意识里也接受了这种“压力”,注意:这种接受不一定是你要的。就拿“结婚生子”和“事业有成”来说,保守估计95%以上的人都认同这两件事是自古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准。不然不会有那么多恨嫁待娶的人,也不会有这么多无所不用其极都要创业发财的人。但结了婚和创了业就能抵抗社会压力了吗?真正进入这两个围城后才发现,并没有!于是有人选择退出,有人负重前行。那么社会压力较少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大致有3类:第一类,欲望需求低的人,对现有条件的满足削弱了他们的压力;第二类,忍耐力强的人,再大的压力都可以忍下去甚至忍到麻木(当然这种人可能只是表面看上去压力较小);第三类,找到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既然压力总要承受,那就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而认识自己是找到适合的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
5、增加勇气和快乐:这一点不难理解了,因为一旦认识了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很快可以成为精神与物质双重独立的人,勇气与快乐指数当然会UP,UP,UP。

Q3、如何打开“认识自己”这扇门?
A3、该如何做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很多人会告诉你一个方法:分析一下你的过去,再去问问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对自己就能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但是许多朋友照做后,觉得这个方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不可否认这是个有用的方法,然而要想从根源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找到此问题发生的逻辑,并按该逻辑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我们现在来看“认识自己”这一问题完整的逻辑链:某件令自己痛苦的事,触发了对自我的困惑——产生“认识自己”的迫切需求,想快速、精准的对自己有个全面认识——找到“认识自己”的入口——更深层的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后获得上述益处。在这个逻辑链中有5个“结”,我们找到并解开其中关键的2个“结”就打开了“认识自己”的门:
第一个“结”:先找到那件让你最有挫败感或最痛苦、最难受的事,“这件事”是打开认识自己的第一把钥匙。(Routledge, 2009)究竟是因为被心仪的人拒绝?是在婚姻里受到严重的伤害?是拼命努力学习但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是事业遇到了瓶颈?这里切记,是“一件事”,哪怕现在有很多让你烦心的事,也只能先选一件,因为选多了心容易乱。
第二个“结”:找到“认识自己”的入口。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永远是最重要的,不然只能在问题中纠结、重犯而不得解。下面我们用“3STEP”来解开第二个“结”:
STEP1——关于“有”的2个思考题:
1、尽管处在目前的困境中,但自己还有哪些软实力?
以工作为例:当遇到事业的瓶颈时(可能刚就业就发现一点也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可能干了几年后觉得已经进入职业发展的迟缓期),我们要根据目前现状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有哪些软实力或资源,如:学习能力、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等。一定会有1条是你有的实力,找到它,开发它。
2、处在这样一个“困境”中,有意愿着手去做的、对自己长远有利的事是什么?
既然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得先从“意愿最强的正确事”开始。比如:自己已处于职业瓶颈期了,最有意愿做的事是每天坚持学习充电等待时机?还是寻找并制造机会去跳槽创业呢?这需要你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认真分析后做出决定。切记:一定是你愿做的、对的事。
STEP2——关于“无”的2个思考题:
1、在这个困境中让自己感到最无助的是什么?
依然以“职业瓶颈”为例:是自己所在的行业已是夕阳产业?还是工作能力有些疲软?亦或是领导更换与自己不对路?等众多原因中哪一个让你感到最无助?找到它,分析它。
2、面对这个最无助的原因,如果你无法控制,还有哪些退路?
人不是神,在困境中总有些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退路也不是逃避,而是减少内耗的以退为进。比如:对上班产生厌烦情绪又没有办法立即辞职,能不能请假休息几天,或发展个业余爱好分散一下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又如:婚姻里各种矛盾不断又不愿意离婚,能不能两个人先分开住一段时间,让自己冷静一下,以便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STEP3——编制并完成一张《自己现状问卷表》(Crown, 2015)。做这张调查表的目的是了解、清楚自己的当前状况,其相关内容如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减表中内容,所列事项最多不超过15个,最少不低于5个):

此外,如果想要更多的认识自己,你还可以:
1、请最信任的人看一下已完成的《自己现状问卷表》,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知道别人眼中的你,跟自己认识的是否一样?
2、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靠谱的心理测试工具来辅助你认识自己。2点需要注意的是:1每一种心理测试工具都有其侧重点和局限性,最好选择2-3种;2测试完成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读和分析测试结果。我认为比较好用的有:24种人格力量测试(VIA)—优势识别器、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和MBTI性格测试(侧重职业性格)。
3、剖析一下你的原生家庭及自己的成长环境;如果你愿意的话,最好再分析一下父母的成长环境和他们的性格特质,有时候基因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易察觉的一面。

Q4、“认识自己”到什么程度才够用(即:不迷茫、不无措)?
A4、“认识自己”到什么程度才够用?实话实说,除了你自己的感觉,没有任何人和工具可以衡量。但当你能识别并降服以下三个大BOSS(主要心魔)的时候,不仅迷茫与无措感会少很多,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也已经很高了。
头号BOSS“攀比心”。“比较”几乎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心理,而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但是“攀比”不同,它是一种畸形的“比较”,会让我们变得盲目、心生嫉妒、无所适从甚至滋生犯罪。“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带着自己的任务;你不是别人,不要盲从和攀比;别人不是你,不能感受和代替;所以你得找到自己的任务并完成它,尽管这有点难。”(Crown, 2015)因此能否准确识别自己的“比较心理”就看你的攀比心有没有减少,甚至没有。
二号BOSS“急功近利”。是不是想尽快赚到钱?是不是想尽快升职?是不是付出1分的努力,就想得到5分甚至更多的收获?当目标久久没有实现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别没用,分分钟想放弃?这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努力的方向对吗?我付出的时间够吗?我的忍耐力在什么段位?当你能稳下来一步一步继续努力时,就已经降服了“急功近利”这个心魔。
三号BOSS“自卑自负”。写了两篇好文章觉得自己离作家富豪榜不远了,长了两斤肉肉觉得自己胖到没人疼、没人爱了。这种犹如股票涨跌的心情其实挺折磨人的。当这些忽上忽下的情绪出现时,我们能识别并努力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胜不骄败不馁”了,你一定会在情绪控制中逐渐认识自己。
最后,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本篇讲的“认识自己”是从自己的视角,并基于现在的状态,而不是别人如何看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因为从现状入手更便于找到“认识自己”的入口,也为接下来深入认识自己打下了基础。
References
To clarify your values, take a
look at my chapter on "The 8 Great Motivators:" Selig, M.
Changepower! 37 Secrets to Habit Change Success (Routledge, 2009).
Rubin, G. Better Than Before
(Crown, 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