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阅读、学习、自我增长之类的话题里,总是避免不了涉及到记笔记的问题。
章节总结法、思维导图法、金句抄写法等等等等,可惜,至今为止大多数你能见到的、你习惯的阅读笔记法实际都是错的。
大家也许已经发现了,我这里用的是“阅读”而不是“读书”,这就是区别。因为现在大多数,尤其是国内的笔记方法分享,除了重复抄袭国外传来的各种笔记术思路外,九成都犯了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分享者自己就根本没分清读书笔记和阅读笔记的区别。
一说读书,我们习惯性的联想就是“读书学习”,所以国内外大多数笔记分享者,还是学生时代那种“读书——内容总结——知识点记录——分析记录”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分享的方法,根本也就是对书籍内容的缩编、简化,甚至就是“抄目录”,最多你用象限分,我画思维导图。诚然这样很适合用于考试为目的的读书学习,但完全不适用于阅读。
所以我要强调把读书和阅读区分开,就是因为阅读不是狭义的读书学习,它是贯彻你一生的一种习惯。它的意义不是在让你增加记忆应付考试,而是增进见识引发思考。
阅读针对的对象更广阔,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它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它给你的自我增长是综合的,长期的,而不是简单的仅限于新知识的了解。
所以真正值得记录的,不是阅读的原文内容,而是你在阅读过程的思考结果、联想内容、需要延伸了解的内容。这些才是值得记录的。这些思考的火花和突发奇想,只能在脑海中存在很短的时间,却是你阅读过程中,书籍给你的最重要直接的感悟,所以必须立刻用笔记的方法记录下来,他们对你是最有用的。
挑本最近在读的书给大家做例子,《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理想国译丛系列),它的内容是用斯大林时代数百份家庭档案(包括新建、日记、回忆录、照片、实物、采访),构造出一个惊心动魄的道德和心理故事。
(以下所有摘抄原文内容来自《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理想国译丛)》_[英] 奥兰多·费吉斯.此材料受版权保护。并不会在阅读笔记中出现,仅供大家参考)
(阅读笔记中根据内容会出现一些标识缩写,用于以后翻阅时作指导使用。(THINK)阅读时想到的自我思考的内容;(TODO)以后需要延伸搜集、了解的内容)
原文
“1936年的一期党报《女工》这样写道:“党不干预共产党人的日常琐事,也不为之设立标准。它并不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只要求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以党和工人阶级的利益为重。”
“不过,你实在不能指责这些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恐惧记忆与现实的压迫,倘若你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倘若极权主义是建立于个人意义消失之上的,普通个体就要主动忘记构成个人意义的来源——你的家庭传统、你的独立思考、你对未来的想象,你就必须压制这一切。唯有让自己符合党的规定,才可能是安全的。但党的路线也是随时变化的,斯大林与列宁不同,赫鲁晓夫又否定了斯大林,倘若你要在这剧烈的转变中既保持安全又避免精神分裂,你就必须既谨慎——严格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紧跟路线,又迟钝——让内心的道德、不安的声音彻底沉睡。当时的流行说法是“知道得越少,活得越容易”。”(摘自导读:沉默的记忆)
阅读笔记
1936年同时代其他国家的类似情况,当时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参加二战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个共同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用世界范围的战争将大多数国家牵扯在一起,必然会对国家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共性。(THINK)
对二战时期苏联、日本、德国等主要国家,“集体主义的出现,个人生活、独立思考、个人意志的压缩”延伸了解。(TODO)
原文
“但没人能保持绝对的沉默,于是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个人都成为了“耳语者”。你或者对自己最信任的人悄悄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人成为了告密者,他们成了某种秘密警察。他们变成了特殊的“苏维埃人”,一种因极权统治而被彻底扭曲的人群。他们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
阅读笔记
所有人的意志压制,恐怖而又崇拜,惧怕被告密,反感这种无所不在的对生活的控制,又忍不住主动承担告密者的责任,此类极度矛盾的行文,除了单纯的屈从和自我保护,是否还涉及其他的原因。(THINK)
斯德哥尔蒙症候群是否与此种情况有相互参考的意义?(TODO)
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故事大概内容是一个老师做的一个实验,用七天的时间在所教的班级学生中形成了一个集体主义极权主义的环境。还有一个电影也有类似内容,一群被邀请过来做社会试验的人,在一个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两种角色,在极短的时间内,老实善良的人变的极度的残忍,要搜索一下故事和电影,做参考对比。(TODO)
读完了书,也许在一段时间内我会沉浸在其他书籍的阅读中,完全忘记了这本书。但是再重新翻看阅读笔记的时候,这种阅读笔记依然无助于帮我想起书中人物的名字、经历,书中的内容,但是我能第一时间回想起当时的感悟、心情,当时想清了什么额,没想明白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要去找什么,读什么。
再阅读、再延伸,我们构筑的就是一个扩散性的完整的思维体系,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目录记忆。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和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读书笔记系统。
比如本文就是我在两本关于笔记术的书籍后写出来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觉有些道理,但是又不适合现在自己“选择有些随性、内容涉及繁杂、以享受快感和引发思考”的阅读习惯,却说不太清楚原因。所以当时给自己的阅读记录是一群问号,然后又搜索了类似的一本书,加上一些“笔记”相关的文章分享,进行对比后,清晰了思路,发现了现在热传的各种“笔记法”“笔记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和自己的总结,对如何写阅读笔记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最后的一点个人小技巧补充:
笔记不是一次成型的,每次翻阅,每次对(THINK)的反思,对(TODO)的执行,都要记录在后面可以加一个索引,可以加一段补充,是你的阅读笔记真正能成为一个连贯完整又能无限扩充的思想库。
比如我通过搜索想起了那部电影《浪潮/极权只需五天》,我就在这篇笔记的后面加上一个链接(本人使用印象笔记,可以把文章建立一个笔记链接),链接到我关于这部电影的阅读(观看)记录,那是另一个故事。当我对此类内容的书籍、文章、电影等所有相关资料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也许会产生一篇新的总结性研究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