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远的文字《有本事文艺一辈子》,像是在读自己。对于内容本身,我感受最多的是:质朴、入心,每一段都在写作者自己,却又像是在写我们每个人。你会发现,曾经想逃离的、想到达的,在这里都有最朴实接地气的解读,与文艺无关。尤其是对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这里必有你的一片净土。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或者这些文字——读读自己:
*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笑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
*我的心还是当初的样子,还有远山,湖泊,平静的云朵。
*不畏被关注,也不畏被忽视。
*那些可以轻易获得的,一抬眼就在眼前的,感官的刺激,炫目的事物早已对我构不成吸引力。
*我跟外面的关系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少(尤其那种见面只能哼哼哈哈的朋友)。很多时候我只跟自己相处、跟衣服相处、跟文字相处,这过程里的美妙只有我自己能感觉到。我知道这是我的局限,我接受这局限。无法分享,也无须分享。
*抽离于生活之外的人可以拥有暂时的平静,可是也就少了多少彻底的悲伤和欢乐啊。
*除去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世界,还有一个由内心建构的幽深迷宫,我可以在这个迷宫里探寻,游走,自得其乐。它好像在对我说:勇敢些,你想的都是对的。
*事实上,回忆是不可靠的,回忆是在当下的心境里有选择性地回到过去。
*想象一种生活跟真的去过这种生活是两回事。
*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了,却觉得不过如此,那么这个想得到就只是你的欲望。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以后依然爱不释手,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每到春天的时候就想更深情地活着。
*人生就是有我们可以掌控的部分,但也会有意外,这些意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到了最后我们都要去接纳。
*比衰老更可怕的什么?我担心失去对事物的敏感,担心不再怀有对世界的好奇。
*我们谁能永远拥有房子呢?就算灵魂也只是在身体里暂住几十年。
*必须强调“转换”这两个字,比如写字的时间久了,起身做家务就是休息,家务做久了,坐下读一本书也是休息。更重要的是,不管做任何事,都对当下正在做的那件事保持专注,不要带孩子的时候想着工作没完成,写PPT的时候焦虑晚上家里来客人了吃什么……那种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当然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文字是超越日常的那一部分,有时需要,有时没有也不觉得空茫。
*每个生命难道不应该活出自己的不一样吗?因为害怕不被理解,害怕不被认同,害怕“一个人”,拼命让自己淹没在人群里,在得到周围的人接纳的时候,你却无法接纳这个别扭的自己。所以,到了某一天,你必然要革了自己的命。
*苏珊.桑塔格说:任何时候人们都应该有坐在路边的自由,过去发生的最好事情之一就是许多人选择成为边缘人,而其他人并不介意。
*判断一件事应不应该去做的标准其实可以很简单:你是享受做这见事的过程,还是仅仅为了得到某种结果。
*爱他人不是唯一的道路,我们还可以通过探索一种有美感的生活来成全一个更完善的自己。
*训练一颗对生活保持察觉的心,整个人变得单纯和集中,处在这样的心境里,是一种更广阔的世界延展的自由。就像宁肯在《沉默之门》里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可以依靠内心生活,就不在需要别的生活。”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会发现,最值得你学习,你最尊敬、你最佩服、你最想要靠近的人,其实他们就在你身边。
*想说的话越来越少,每天只做一件事,往深了去,很深的投入。渐渐就觉得没有什么是必须要说的了。在沉默里,很多喜悦在发生。
*在城市里呆久了某些敏感的地方会慢慢变得迟顿,回到大自然里,事物呈现它本来的样子。
*那些习以为常到视而不见的事物是怎样重新进入我们内心的?答案是:去掉所有的经验,用直觉。
*外观的美丽是一件没完没了的事,不能过于执着。琢磨过多,就会生出不安全感。只有当这个念头止息,真正的美感才会出来。
*我喜欢我身上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随时想着要去做事情,我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一件事情,我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我很热爱活着这件事情……
*可怕的不是恨也不是爱,而是不爱了,不恨了,你生命中曾经很重要的的一个人,忽然有一天变成了路人,无所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