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日过的有意义,每个人都盼望自己的生日被人记得。
好听点说,生日就是幸福、回味、快乐、友谊、总结;说白了,生日就是为了记住自己的岁数罢了,但,我们万不该忘记,生日就是“母难日”。
孩提时代都盼望过生日,因为有好吃的可吃,有小礼物可收。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年月家家孩子多,生活自然过得不富裕,更何况,因为母亲问题的影响,被迁到边山的乡村。父母两地分居,好多亲戚不相往来,一大家子能粗茶淡饭填饱肚子就算幸福了。出于孩子的正常欲望,当然盼着过生日了。
要是有一天,回家看到做顿不同寻常,好吃点饭食就必定问:“妈妈,今儿是谁过生日了?”
因为打记事起,除非过中秋、大年是不改善日常饮食的。天天主食就是玉米面窝头,红面剔尖,小米稀饭,夹杂些炒面,变花样不过是换汤不换面,换换不同做法而已。当时经常人们说:套住(高粱)面捏成佛爷爷,吃在肚里隔腻腻,好面(白面、小麦面)做成怪(妖怪),吃的风响快。蔬菜跟时随季,除过生产队按人头分,自家小菜园再种点,还算不错。冬天土豆、白菜、胡萝卜等,青黄不接的时候有老咸菜、腌酸菜。肉过节才有,蛋是自家养的鸡生下的,从供销社换煤油、火柴、盐等有剩余才可以吃,油一年就那么几斤几两,比较精贵。
言归正传。
民以食为天嘛!何况在食不果腹的岁月,过生日就是吃顿好的,能吃顿好的也就是过生日了。什么收小礼物,生日蛋糕,旅游,看电影,聚会那都是非分之想了。不记得母亲给自己过(gùo)过(guo)生日,所以,老人们常说:往下亲容易,往上亲难哪。弟兄几个,生日饭吃的最多的就是中午时的“包皮面”。
包皮面(手擀面),红面用热水烫过和好后,再用和就的白面包裹起来擀成外白里红的手擀面,属于粗粮细做的一种面食。白面一般用的不够三分之一,作为夹心的红面几乎要渗出包面皮的白面,那可真是薄薄的两层皮,说薄如窗纸都不为过。跟现在人们作为调剂饭食的包皮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一年,不记得是那个哥哥的生日,赶上父亲在太谷县医院工作的侄女送来了三个太谷饼。一家六口人每人分了半个,就算把生日过了。就这还让我还跟小伙伴们吹嘘了好些日子,足足让他们听的流涎水,羡慕不已。
因为父亲在几百里外的西路工作,算是经济来源户,能有些微薄现钱,攒的鸡蛋不怎么用来换日用品。我七岁时家搬到,有一眼上窑,两眼土泥坯低矮下窑的,比较宽敞的两家伙住的院子居住,有条件能养十几只鸡了。鸡蛋富余的多起来了,生日过的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每到生日,母亲就摊两张鸡蛋饼,谁的生日谁就能分半张,其他人再均分。那时候一烙鸡蛋饼,满院飘香,经常惹得邻居老太太有意过来串门,母亲只好把自己那份送给她。后来,我们弟兄协商一致,看到老太太不在的日子才让母亲摊鸡蛋饼,不然就荷包几个蛋了事。
洋洋洒洒,啰嗦的多了,不过那年月的生日真是回味无穷。让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多多怀念和感恩自己的母亲,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母亲 俗称妈妈,是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也用于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母亲在各国文化中均是被歌颂的形象,人们用各种方式颂扬母亲的伟大。由此产生出的非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在社会学上,母亲可指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经领养而成为母亲的称为养母,与有子女男性结婚而成为母亲的则称为继母、後母或晚娘。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有一半是由母亲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且父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只有提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因此子女细胞中粒线体的DNA皆来自母亲,可由此来判别母系祖谱。(摘录于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