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童心无归处》,我不禁想到,如果我有一个6岁的女儿,我要怎样才能保护她不受伤害呢?
21年前的圣诞节,一起悲剧正在大洋彼岸悄然发生。
年仅6岁的美国科罗拉多州选美小皇后乔恩·贝尼特被谋杀于家中的地下室,尸检结果显示死者死前还曾被殴打和性侵。最终成为一桩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
最近Netflix的纪录片《童心无归处》又把这件几乎被遗忘的惨案搬上了银幕,再度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20多年过去了,案件结果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反而是各种关于贝尼特家人教育和保护失职的言论大量涌现: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打扮得像成人一样去选“美”呢?
虽然在美国这样一个充满性激素的社会,儿童早熟就不足为奇了。但作为父母,鼓励孩子过早的参与到大人的世界里真的不是一种失职吗?
“儿童审美成人化”一词无法避免地被重提。
从童真到“成人化”
其实,像贝尼特这样的“成人化”儿童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那些浑身穿着奢侈品牌高定出席活动的名人子女,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大众的视野。
看着那一张张浓妆艳抹的稚嫩脸庞,穿着成人款式服饰的幼小身体,他们眼神中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越来越向成人靠近的童装设计……你作何感想?
成人化对儿童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
观察表明,成人化的儿童会过早的经历成人化的预演。他们不仅仅在审美上有更强的性别意识,比如在穿着上追求鲜明的男性化与女性化,还在思维与处世方式等方面都更早熟,失去了儿童原有的童真。
童真的童年本该是远离暴力、恐惧和剥削,无忧无虑的天真生活状态。而“成人化”的儿童的童年则恰恰相反,充斥着他们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烦恼。
但从传播学角度讲,童年本质上也是社会化的产物,顺应时代变迁是它无法改变的宿命。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童年的定义也应该更新。家长们现在的忧虑其实不一定都是必要的。
说白了就是,家长应该对儿童成人化有个更全面的认知,对于孩子某些成人化表现不必反应过激。
先喝杯水冷静一下,看看你的孩子到底算不算“成人化”。
你的孩子被“成人化”了吗?
事实上,“成人化”一词已经被过度滥用,更有甚者已经将其与儿童模仿成人的一切行为画上等号。
难道你小时候就没想过或试过偷偷穿爸妈的衣服鞋子吗?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在关注儿童成人化这件事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父母都常常大惊小怪。
前两年有个哥伦比亚的5岁小女孩丹娜·戈麦斯在网上有模有样地教网友化妆,手法娴熟,对于各种化妆品的使用技巧了如指掌,专业程度几乎和成人差不多。
说实话,当初小编看着丹娜的视频只觉得这小姑娘一本正经教化妆的样子真可爱,还能在她身上看到很多人小时候的影子。
可没想到一些批判与争议却一下涌现了出来,网友们表示:这么小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而不是迎合成人的审美,被贴上“性”的标签。
可是谁说追求美爱化妆就是成年人的特权?化妆这件事又是怎么和性文化挂上钩的呢?难道追求美就意味着取悦异性?
况且丹娜家长也说了:丹娜只是众多爱模仿大人化妆的小女孩之一,化妆这件事完全是她自己自主选择的,她很开心,我们也觉得这没什么问题。
网上那些关于儿童“成人化”的耸人听闻的言论还比比皆是,最离谱的是竟然有人把儿童成人化与中国式教育绑在一起。
让孩子去背诵不理解的古诗词确实显得有些教条,这还可以理解。但真的会让孩子过早变得成熟世故吗?如果按照这个道理,那是不是所有新知识对孩子来说都是成人世界的内容?
有那个吓唬人的功夫,还不如好好想清楚孩子为什么成人化。
儿童成人化是谁的“锅”?
的确,媒体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儿童更倾向于做出成人化的选择。
早在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提出了“童年的消逝”的说法,认为儿童成人化与传播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这也是很多家长能看得到的问题: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力较强,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映射出的成人世界可以无形地改变儿童,甚至走向成人化。
但更可怕的是,一些极端案例中的儿童成人化,往往少不了成年人(尤其是家长)的支持与鼓励。
法国著名女星于佩尔主演的电影《我的小公主》就讲述了一个母亲诱导自己年幼的女儿成为一个魅惑的“妖精”的可悲故事。
母亲汉娜向往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为了成名,她不惜唆使女儿做她的模特,打着艺术的名义,诱导纯真的女儿穿着性感的衣服摆出妖娆的姿势,拍摄一系列情色照片。
最终她通过那些照片赢得了财富与名气,女儿维奥丽塔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才12岁的维奥丽塔就已经懂得如何诱惑和取悦男人。在母亲为了自己利益一次一次威胁她拍情色照片的过程中,维奥丽塔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悲观而暴戾。
一方面她还是个小女孩,无法拒绝母亲提供的漂亮礼服和饰品等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面,她却又被迫成为了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并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抱有怨恨,想要摆脱汉娜的魔爪。陷入深深的绝望与挣扎。
最危险的不在于让孩子模仿成人世界,而在于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最终使孩子在形成完整认知之前就被迫进入了成人化的阶段。
家长的诱导,远比什么媒体内容的影响来得可怕多了。
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做?
那么,除了不误导孩子之外,家长就只能对孩子放任自流了吗?当然不是。
看着近年兴起的小学生直播里模仿大人穿着与口吻“炫富”的小女孩们,成人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仍然是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尽管有心理学数据显示,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4-6岁就已经有了对自我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但孩子始终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在这个传播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儿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成人的社会,面对各种未经筛选的信息,他们很容易凭着本能去模仿,甚至是那些不好的观念与言行。
所以当孩子做出了或想要做出不利身心健康的成人化举动时,家长仍然需要及时帮助他们认清后果,进行指正和引导。
但这是否意味着家长要去严厉禁止孩子接触一切成人化的事物?
保护孩子不受到外界的伤害,是家长基本的义务与职责,但按照大人的理想去塑造孩子不是。这既不可能,也过于极端。
童心有没有归处,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人能替别人决定人生。
文/Sarah@大观家庭
大观家庭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大观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