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前面写了《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书评,介绍了在对孩子进行情绪训练前,需要先了解自身的教养风格。
这相当重要,通过了解自身的风格,可以窥见到童年时父母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进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会对孩子有更深的接纳之心。
风格一共四大类,分别是:
忽视型:只问成绩,不问情绪
压抑型: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以培养勇敢男人和善良女子为目的
放任型:无原则接受和认同,但缺乏指导技巧
情绪管理训练型:接纳所有情绪,但会给行为划界限,指导行为
单看这几十个字,是很难理解的,接下来我们展开说说。
四大教养风格
假设你家孩子放学回家很不开心,因为在学校好朋友不跟他玩。
来分别看看四种类型家长的回答。
忽视型:
“没事的,明天她就跟你玩啦,你要不要吃个冰激凌,冰箱里有我新买的草莓口味冰激凌哦”
这是典型的为消极情绪关上大门,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忘记自己的消极情绪。
忽视型父母子女“还是个孩子”,孩子关心的问题都是小问题,不值一提,甚至认为孩子不理智。
忽视型父母,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情况一
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父母,小时候面对父母的暴力,不能讨论也不能说自己的感受,因为这会让父亲的怒火更加凶猛,从小学会通过努力保持安静来应对正在发生的一切。
成人后,依然保持着回避、掩盖哪怕是一丝冲突或情感痛苦的痕迹。
情况二
在贫困和疏忽大意的家庭中成长的父母,从小就担当起拯救者的角色。
等他们为人父母时,感到自己有义务摆平孩子的所有难题,然而这项“超级父母”角色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胜任。
随着时间的 推移,父母会把孩子的每一次难过或生气当成是一项无法满足的要求,父母感到沮丧,感到孩子在左右自己。
因而开始忽视或缩小孩子感受到的紧张情绪,他们试图让问题最小化,想把它搁置一边,以为这样问题就会渐渐被遗忘。
情况三
很多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但他们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长时间停留在消极情绪里是不健康的,出于急切保护孩子的本能,不想让消极情绪在孩子身上出现。
就算能坐下来和孩子共享情绪,关注点也是如何快点把孩子从这种情绪中转移出来,而不是关注情绪本身。
情况四
很多家长害怕局面失控,选择去否定和忽视孩子的情绪。
压抑型:
“有什么好生气的呢?这么大人了,还天天生气,一点都不懂事,不就是没跟你玩嘛,你可以找别人玩啊”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 的态度,认为不应该出现消极情绪,出现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个错误。
压抑型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他们不会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会关注孩子由情绪引发的行为,比如女儿因为生气而跺脚,妈妈把跺脚的行为理解成挑衅,进而体罚女儿,而不去弄清楚什么让女儿如此生气。
习惯性评价孩子的情绪体验,认为有些负面情绪可接受,有些不能接受,能不能接受得凭家长的判断
把孩子的眼泪当成操控家长的手段,孩子哭只会更加惹怒他们
害怕面对情绪化的时刻,担心自己会情绪失控
为了让孩子更坚强,在孩子表达情绪时训斥或惩罚孩子,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不允许孩子表达任何消极情绪
在特定情况下才变成“压抑型”家长,会在一定程度或时间内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些家长尤其会压抑孩子的悲伤情绪,认为这是在浪费精力
忽视和压抑型对孩子的影响:
忽视型和压抑型家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不能做到共情孩子的情绪。
同样,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常常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被父母教育了无数次自己的感受是不恰当的或不被认可以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相信,自己有那样的想法是因为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导致他们的自尊感很低。
他们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
这些因为表达内心感受而受到训斥、隔离和体罚的孩子,会把情绪共享当成是一种高风险的任务,因为它能带来羞辱、抛弃、痛苦和虐待。
简而言之,这些孩子的情商很低。
放任型:
“宝贝,你看起来不开心,想哭吗,想哭就哭吧,没事的”
放任型家长会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面对孩子的感受采取不干涉的理念。
把应对愤怒或悲伤情绪,简单地当成一种压力的释放,并以为这样就圆满完成父母的使命了。
后果:
如此一来,孩子生气时,会用言语或行为伤害别的孩子,悲伤时,会毫无节制地哭闹,而根本不去理会如何安慰自己,平复心情。
尽管这些消极情绪在家长看来是可以接受的,但对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却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空寂,就像在情感痛苦的无底洞中挣扎,丝毫不知道该如何从中解脱。
情绪模式怎么来的?
追溯这三种类型家长的童年,在他们学习调整情绪的时间,并未得到外界的帮助, 成年后,当感到伤心时,他们担心自己会陷入一种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生气时,担心自己会越界,对别人造成伤害。
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采取的方法都是童年的映射,成人后负责情绪处理的大脑区域,会优先默认童年时熟悉的情绪处理模式,哪怕理智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往往被情绪脑给左右了。
情绪管理训练型:
“宝贝,你看起来不开心,想哭吗,想哭就哭吧,没事的”
“你刚才是不是感觉很难受”
“可以跟我说说吗?”
孩子可能会说也可能不会说,取决于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有时候简单的倾听就可以。
有时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下。
如果孩子一下子没好办法,家长可以说下自己儿时类似的经历,或者书上类似的故事,给孩子一些启发,目的是带领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跟放任型家长的区别并不大,都无条件包容孩子的感受,不会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轻视或嘲笑他们。
最大的区别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还担当起孩子情绪世界导师的角色,他们不只接纳孩子的情绪,更会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他们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这段我打算抄下来):
欣赏孩子表达情绪的行为,看到孩子消极情绪存在的价值,认为生活中所有的情绪,包括消极的,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会试着跟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看问题
鼓励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诚实,生气并不代表自己是坏人
不充当孩子的情绪保护伞,让孩子自己体验,但教孩子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愤怒,如果孩子的行为伤害了自己、他人或者对人际关系有害,会立刻叫停
不会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相信这是教孩子如何表达情绪的良机。
如果自己的言行伤害到孩子,敢于向孩子道歉
当孩子出现轻微情绪变化时,就作出回应,不要等到孩子情绪激化再反应,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不需要做出极端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重心依然是自己
作为父母,当然是希望自己成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好消息是大多数愿意改变的父母,都可以成为情绪管理型父母。
最先要做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求,先让自己的情绪顺畅了,再去指导孩子,就像乘坐飞机时,需要大人先系好安全带,再帮孩子系一样。
认识自己的情绪,关键点在于接纳自己。
像我观察自己,很多时候情绪不好时,根源处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造成的,再仔细听听这些不满意的声音,多半是小时候家长给自己下的评论。
你看,家庭真是一个奇妙的所在,虽然子子孙孙在不断往下繁衍,可是有些家族模式却好像印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父母怎么对自己,自己又怎么对孩子,孩子又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代代套在同一个模式里不自知。
要改变的话,唯有先看清,看清自己的情绪模式,也就看清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模式,也就有机会修正对待孩子的情绪模式。
老实说,这一步很难,也许我天资不够,或者决心不够,反正目前还跌跌撞撞行走在这条路上。
在认清自己的情绪模式后,更能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情绪,这也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开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铺垫,情绪管理训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后面会再写一篇,详细分享情绪管理训练的具体步骤。
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看原书,很精彩——《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