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益有门
食物银行全球风靡 在中国却遇水土不服

食物银行全球风靡 在中国却遇水土不服

作者: 互助特报 | 来源:发表于2017-01-09 15:32 被阅读56次

你听说过食物银行吗?这是没有柜台,没有自动取款机,也不办理其他金融业务的银行。它有的都是摆满各种食物的货架。没错,它确实就叫银行——食物银行。

食物银行主要为经济有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膳食支援,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食物银行的食物来源主要由团体及私人捐助,过去有银行、连锁快餐店、酒店、超市及食品供应商响应,捐赠熟食、干粮及餐券,或以特惠价出售食品。世界上的第一家食物银行成立于1967年的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有数千家食物银行出现,全世界至少有400余家机构在做这件事。

2014年绿洲公益就在我国范围内率先发起了食物银行项目,并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2015年3月,绿洲公益食物银行作为大陆唯一一家食物银行加入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两年多的时间,该项目共募集食物200余吨,6万多人次因此受益。食物银行把从各地募集而来的可能被浪费的食物打包、派送给社区困难家庭及农民工子弟,以倡导“惜食分享”理念,减少食物浪费。

“分享冰箱”,是食物银行一种更直观更灵活的模式。这一去年从西班牙一座小城市火起来的做法,随后在世界多个地方悄然落地。它鼓励人们把多余的、要丢弃的食物,放到一个公共区域的冰箱里,供经济困难的人群免费取用。2016年10月,上海普陀长寿社区的一家饭店和居民小区试水“分享冰箱”项目,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各界的持续关注。食物银行现在的食物主要分两大类,一种是包装类食物,一种是熟食类。“分享冰箱”在熟食类食品方面的一种探索、一种载体,被叫做‘爱的1.5公里’。在1.5公里之内,找到受益人,把余量食物尽快分发掉。

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面临着食物短缺与不足的问题。食物银行将其中较耐储存的部分收集起来,分配给有需要的组织或个人,那些本该被浪费掉的食物,就具有了新的更大的价值。

但是,在西方发展已超过半个世纪的食物银行,其舶来中国后,遇到最大的“水土不服”。

食品银行面世以来,许多人抱怀疑态度,主要是对食品安全不放心。食品银行终究是慈善公益,必须遵循应有的慈善公益原理、伦理。同时,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的捐赠相对于其他钱物的公益慈善捐赠更特殊,对公益慈善的组织与运作,有着天然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出于食品安全考虑,目前食物银行只接受企业或者零售商等单位捐赠,不接受个人捐赠,且食物主要以易包装类为主,食物的来源受到了限制。

在中国推广食物银行还面临着如下困难:捐赠者捐赠临近保质期食品生怕被指责,说服他们的工作变得十分艰难。此外还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问题,根据我国规定,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就不能食用,而在其他许多国家采用的则是“最佳赏味期”原则,过了最佳赏味期不能再销售,但依然能食用,尤其是罐头食品、饼干等干货,在国外食物银行被大量使用,因此他们必须加快食物运转以减少浪费。

一家大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负责人说,曾有不少公益组织与他们对接提出需求,他们很乐意合作,常常捐出物资,但却宁可拿出新鲜食品而从不捐赠“次新鲜品”,尽管这并不符合“食物银行”的初衷,但这家企业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拿自己淘汰的食品去做公益,担心“名声不好”。

而一家尝试过“食物银行”项目的公益组织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回收临近过期食物有风险,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派发的食物必须要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他们没有专业食品安全检测人员,一些高热量、高甜度、难咀嚼消化的食品,一旦临近保质期,或许会对本来就体质较弱的老人或困难家庭人员带来隐患。

此外,“分享冰箱”在上海推出以来,多个试点出现食物供不应求、迅速被扫荡一空的情况。“分享冰箱”的初衷是希望能将被浪费的食物免费援助给贫困家庭,但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一人多拿,甚至一家人一起来拿的现象,一些人将食物分享当成了占便宜。

食品银行要在我国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足够多的稳定来源,否则因难以为继必然导致昙花一现。其次,食品安全需要严格保证,否则公益可能成为损害尊严的施舍。第三,受赠者亦需得到统一认定,使得在食品银行流转的食品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维护社会起码的公平正义。

关于网络互助、公益慈善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关注微信公众号互助特报(huzhuteba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食物银行全球风靡 在中国却遇水土不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lh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