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幽默与不幽默

作者: 说书人熊二娘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07:03 被阅读85次

    在中国文人中,有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文人们会用自杀这种激烈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情绪。我一直对以此种方式离世的人有种敬意,总觉得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个性温和但有原则,一方面是不愿意惊扰他人,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和现实妥协,如傅雷、王国维之死。笃信基督教的老舍,文革中采用了有违自己信仰的沉塘自杀,这种看似温和但实际又非常激烈的方式,体现了老舍性格中的矛盾。

    反映在文字上,也体现了这种矛盾——温和与尖锐。老舍的散文带着诙谐幽默,但细细读去总让人哑然,因为触目惊心但又不露痕迹,所以品味以后又觉得不那么幽默。

    在这本收录了老舍多篇散文的合集《天真的幽默家》中,除了记录了生活趣事的一些文字,他还用温和的方式、平和的语调针贬时弊,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散文风格,与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只是,需要有心的你去细细体察。

    可笑又可悲的民族自豪感

    《天真的幽默家》收录的《还想着他》的散文中,老舍既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又用犀利的语言对盲目自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笔下的“民族自豪感”,让人觉得好笑又可悲。

    这篇散文原为纪实,老舍前去留学,因没有钱最终去了新加坡,在散文中写了自己的见闻。打算写小说的他看到国人在南洋的奋斗,感叹中国人赤手空拳去南洋,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支撑,却打下了一片天地,因此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一句“我们在西人之下,其他民族之上”却写出了当时国人狂妄自大。

    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在“西人”的坚船利炮下不得不承认自己落后,但又不愿相信自己比不上其他国家,所以老舍才有类似的话语。他以自己的口吻,写国人的“落后”意识。这种幽默穿越时代,仍让我今日感到“好笑”之后又觉得可悲。

    关于“民族自豪感”,似乎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有论及。我国台湾地区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论及德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介绍说这个国家因受二战所累,鲜少提“民族国家”,也没有“升旗仪式”类似的教育。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批判了“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似乎也可以说是对一种贬低自我“民族”的情绪的批判,在今天这种错误情绪仍很有市场。前段时间读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他的民族情绪可能更多建构在汉族视角上。老舍的文中这一段轻轻带过,幽默风趣,说到中国人的努力非常正面,提到中国是“其他民族之上”、“假如南洋是个糖烧饼、我们就是糖馅”又颇让人感叹。以散文论及观点,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文人的责任心和对国家民族的思考。

    错综复杂的对英情绪

    老舍论及国外,讨论的最多的是英国。我细细读去,觉得散文中“言未尽而意无穷”。

    老舍用了很多笔墨去讨论英国人的性格和个性,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英国的复杂情感有关。“英法联军”侵华,让中国“泱泱大国”的自我认知就此破碎。而当中国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又把视角首先投向英国,选派大量留学生留英。向“侵略者”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惊人的讽刺。

    英国之于老舍,不仅是国仇,还有家恨。老舍曾经说过:“在我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老舍的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侵华,因此,老舍对英国人的情绪可见一斑。

    在老舍笔下,英国人沉默孤傲,对人有疏离感,不喜欢书籍,不尊重有知识的人,尊重贵族。但另一方面,“假若英国人成不了你的朋友,他们可是很好相处。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作事该有的态度。”且英国人愿意一步步往前走,走到哪里算哪里,不怕打败仗。

    老舍对英国人的褒扬,私心里认为,直指当时的中国。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先做人,再做事;中国更看重宏观,愿景很美好,但并不脚踏实地。老舍以明褒英国而暗讽国人,幽默中也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

    读了《天真的幽默家》,体味老舍的幽默与不幽默。也许还是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讽刺是与幽默分不开的,因为假若正颜厉色地教训人便失去了讽刺的意味,它必须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而后细一咂摸,脸就红起来。”

    我想,老舍的幽默就是上述风格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舍的幽默与不幽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po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