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因果等功能,即所谓学术方面的能力;而右半球则是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片和做白日梦等功能。在“神经语言程式学”看来,Q脑波提供的功能可激发学习潜能,让左右脑同时相互运作。当你正在听一首歌时,左脑的工作是处理听到的歌词,而右脑则是处理歌曲的旋律。”由于左右脑共同运作,使我们在情绪高亢时,容易记忆所有的信息。一个好的学习系统有一个共同点,即能够借助音乐、节奏、诗词、照片、感觉、动作等方式激励左右脑所有智慧和感觉,使学习更加快速。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的知识技能,而非精确地计算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技能;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统,而非强制学生束缚在现成的分类系统之中;重视叙述式的信息内容,而非解说性的文本。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应当包括如下种种智力: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家智能、存在智能以及道德智能等,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每个人都具备所有智能元素;大多数人的智能可以发展到充分胜任的水准;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统合运作;每一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的方法。事实上,早在1912年,美国就有14位专家聚会,讨论什么是“智能”,并给出了五项定义:第一,抽象思考的能力;第二,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三,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第四,获得知识的能力;第五,从既有的知识和经济中获取教训的能力。最后,“智力”的定义被精简为“一个基本的能适应生命中新问题和新情境的能力”。传统上根据智力测验所界定的智力,只是在概念上窄化到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是无法适应生命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境的。因此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智力,该如何做呢?
应该在课堂中发掘学生自主的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愿意说,可以说,不仅仅限于用课本的语言说,更多时候也要鼓励不同语言的使用,然后纠正为何要用书上的语言表达。学生要学会思考,转变观念,多向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而非加工过的资料。
如果想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积极参与者,我们必须设计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是门大学问。首先,课程的设置必于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不能太尖端,太抽象,要首先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桥梁搭好。要回归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我,找到有价值的生活。学生的能力是有待开发的,抽闲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可以通过探究等方式去完善。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更要注意的是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这个毯就一定要有实际的意义,不能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需要教师去把控大方向,更需要教师在其中去渗透或者是提炼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越来越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热爱自己,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