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雾满拦江的一篇评论文章,说《人民的名义》中沙书记表现出来的能耐远不及真实的封疆大吏所具备的能力。虽然我从未接触或了解过那个高不可攀的群体,但我觉得作为《人民的名义》中当之无愧的正义担当,沙书记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开会场合,自带偶像光环。
追剧追到三十集,见证了沙书记主持的两次会议:沙书记任职汉东省之后主持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确定汉东省125名干部的任免问题。显然,他是不主张在缺乏考察的前提下任命这些人的,但他并未在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借助陈岩石同志的讲述,带领与会者重温党的优良传统,顺势引出目前汉东官场上的丑恶现象,自然而然地暂时搁置下干部的任免问题、以期从长计议。
沙书记任职汉东省之后主持的第二次会议,主要目的在于让与会者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沙书记开宗明义,说要解剖一只小“麻雀”,即以易学习的案例为切入点,启发与会者思考目前汉东省用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沙书记借此逐一指出主要干部存在的问题,语重心长也好,敲山震虎也罢,行事作风无可挑剔。
既不死板说教,又不流于形式;既积极主动谋划会议内容,又能不露痕迹地对干部进行批评教育。这大概就是“沙氏会议”的特色吧。
跟沙书记学习如何高效地开会1.把握议题: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我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很多会议声势浩大,蓦然回首,却发现“然而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会议组织者事先没有制定或在会议进行中把握住核心议题,简单说就是为了开会而开会,流于形式。
反观沙书记主持的会议,不管当时、当下与会者怎样争论,最终都必能达成一致,这种结果与沙书记对会议过程的掌控能力密切相关。当然,作为省部级别的会议未必是要解决某个具体的事项,单在拨乱反正、引领风尚方面做到位,足矣。
跟沙书记学习如何高效地开会2.做足准备:说教不如感同身受
沙书记是一个很会借力打力的人。他从不在会议开始之初表明自己的真实目的,只是给与会者提供充足的讨论材料:陈岩石老同志感人肺腑的亲身经历、象征易学习三十年来辛勤为人民服务的十张地图,借此,号召与会者深度参与、谈感受、说想法。这种参与式的会议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促进与会者的思考,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很多时候,我们在会议上不知道要说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那个会议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适合思考的氛围,既然无法深入思考,也就产生不出所谓的思想。
沙书记告诉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是当听众具有很高的水平时,不做准备的发言,必然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人初次步入同一时空,张飞和关羽大打出手,刘备一句话便令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可谓“不开口则已,一开口立见高下”。
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第一句话很可能就决定了自己的成败。剧中,沙书记利用会议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凭借其高超的开会技巧树立自身的威信。
跟沙书记学习如何高效地开会3.旁观者清:勿湮没于繁杂的信息流
会议应该是一个允许与会者畅所欲言的场合,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当然,一旦与会者“言无不尽”,会议的组织者就必须站在讨论之外,好似一个旁观者,冷眼看待每一个人的发言,思考他说了什么、他每句话背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这么说的动机是什么。只有从信息洪流中抽身出来,去伪存真,炼就“火眼金睛”,才能不被繁杂的信息所湮没,不致于意气用事,乱了方寸。
剧中,每每在与会者讨论结束之后,沙书记都才给出自己的指示,也只有到这时,他才会把与会者讨论出的结果升华为本次会议的主旨,自然而言,水到渠成。
与此同时,讨论出来的结果也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即便个别人不认可,但做官做到那个层次,自然能嗅到某些味道,便不敢轻举妄动、顶风作案。
至此,“沙氏会议”就产生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解决问题、明确方向、树立威信、敲山震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