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的名义社会热点ejdjsn
《人民的名义》:打铁尚需自身硬,反腐还要正清风

《人民的名义》:打铁尚需自身硬,反腐还要正清风

作者: 山河九鼎 | 来源:发表于2017-04-06 16:29 被阅读912次

    文/微风不老

    -1-

    谁也没想到,《人民的名义》这部仅看名字就非常“伟光正”的反腐题材剧,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广大观众的焦点,围绕的各种话题热度不减,甚至连全剧第一“背锅侠”达康书记也实力圈粉,表情包火遍了网络。

    在鲜肉当道、狗血满屏的夹缝里,《人民的名义》以豆瓣9.1的高分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四海八荒的一股清流,也弥补了反腐题材电视剧空窗了十几年的遗憾。

    该剧开篇就给了观众一个惊喜,以双重线索的模式开展,情节紧凑,惊心动魄。最精彩的莫过于侯勇饰演的赵德汉,刚出现的时候寒酸地像农民工在破旧的楼里吃着炸酱面,面对侯亮平的质问,口口声声说着“党和人民”,最后当满冰箱的现金暴露出来时瞬间崩溃的那个表情简直绝了。

    前后三个层次,侯勇用教科书式般的演技,将一个贪官的虚伪、狡辩、悔恨发挥到淋漓尽致。

    还有讨论把涉案的副市长丁义诊“规起来”还是“拘起来”的那场汇报会,看的也是相当过瘾。

    作为空降的新省委书记,沙瑞金要摸清底细并顾全大局;作为有城府的老江湖,省委副书记高育良既要追求政绩,也要自保;作为市委书记李达康,手下人出了事,局面自然复杂;作为处在上升期的公安厅长祁同伟,更是要站好队伍,不敢轻易表态。

    就像陈海当时的感受一样,这哪是什么汇报,简直就是一场博弈!表面上你来我往、不动声色,实则暗涛汹涌、如履薄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各自的立场、利益和前途。

    新领导上任后立马调转山头的投机行为,想上位打好关系不惜撸起袖子扫地种花的丑态,为了明哲保身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不作为······这些剧情太真实了,“群像式”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一下子就能触到观众的敏感点,因为自己单位里头就有这样的人和事。

    当然,这些仅仅只是开端,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权钱交易、暗中勾结、利益博弈等黑色现实都会被一层层地揭开面纱。而之所以这部剧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无非是因为四个字——

    “民心所向”。

    从以往的反腐题材剧来看,大多都是隔鞋搔痒,往往都是点到为止,不敢过深地挖掘,也不敢过多地展现,于是常常会形成一种尴尬:电视剧说的不痛不痒,老百姓看的也不咸不淡。

    于是乎,当空白了十几年后,终于有一部较真实又大尺度的反腐剧出现,观众也跟着欢呼雀跃了起来。

    说到底,贪污腐败是一个社会毒瘤,人们深恶痛绝,所以期待刮骨疗毒。就像剧中台词所说的:“现在老百姓对干部的感觉是无官不贪,再不刮骨治疗,再不反腐,咱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要败坏完了”。

    大胆地揭露腐败现状,用阳光压住黑暗,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是每一个观众的共鸣,亦是每一位老百姓的诉求。

    -2-

    说完了这部剧,再来谈谈反腐那些事儿。

    贪污腐败是伴随社会发展的一个顽疾,也是历朝历代想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它就像深深扎进喉咙里的一根鱼刺,哽在那里痛得难受,想要拔出来又好难。

    该怎么办呢?不妨先来看看中国古代是怎么反腐的。

    从三皇五帝到明清时期,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贪官污吏的整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刑治贪,如秦朝的《为吏之道》、唐律中的《职律》、明朝的《大明律》等。

    在众多帝王中,反腐手段最为破天荒的要数隋文帝杨坚。他是一位贤明开化的君主,一生都在高调反腐,而且还发明了“钓鱼执法”这招。

    隋文帝派人悄悄把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并以此来衡量是否有贪贿行为,这高招可把满朝文武弄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他在任期间,还曾有过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的记录,导致了河北官场“整体沦陷”的局面。

    与隋文帝比起来,雍正皇帝的方法就简单粗暴多了,直接抄家!

    据史料记载,雍正接手清朝帝国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泱泱大国,看似强盛,却剩一副空架子,而造成国库空虚局面的根由就是吏治腐败。

    因此,雍正痛下决心,整顿吏治。连续下了十三道谕旨,告诫文武百官不许贪污受贿,违者将严重治罪。然后还派出钦差大臣到各地去查账,一旦贪污受贿的罪名坐实,立即革职抄家。

    仅仅五年,大清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雍正也用他独有的反腐制度去根治腐败,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改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腐败就如一个病毒,一旦蔓延就摧枯拉朽。因此,腐败与反腐败就成了每一个时期的焦点,也是民众关注社会清明的风向标。

    -3-

    很多人会问,古代的反腐方法如今还适用吗?

    又或者会问,在贪污腐败分子狡猾多端,手段又极其多变的当下,到底该怎么去解决腐败问题?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贪污腐败这一顽疾由来已久,要想治标又治本,绝非一件易事。

    个人觉得,可以将三个帝王的反腐招数综合起来,形成一种长效的反腐机制。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三个人,又是哪三种招数呢?

    第一招:汉宣帝的加薪促廉

    汉宣帝刘询从小流落民间,见惯了官吏盘剥勒索的情景,深知百姓疾苦。但是出人意料地,汉宣帝治吏的一个重要手段,竟然是给基层官员“加薪”。

    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给官吏“涨工资”,看似和反腐背道而驰,其实却体现了汉宣帝的清醒与深刻。要想让官吏安于职守,不必挖空心思从老百姓身上捞油水,前提就是必须先给予他们宽裕的生活保障。

    从这一点来说,汉宣帝这种反腐模式解决的是“不必为”的问题。

    第二招:明太祖的重典治吏

    说起古代反腐力度最大的,无疑非明朝洪武时期莫属。

    出身草根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和前朝官员的纸醉金迷深恶痛绝,他曾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污吏。”

    除了颁布《大明律》将反腐肃贪的条例规定的一清二楚之外,朱元璋还拿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高层干部”开刀,甚至连自己的女婿驸马爷也决不姑息。

    那个时候反腐到底严酷到什么程度?贪污杀头的起刑点是60两白银,相当于如今的1200元左右。除了凌迟、弃市等刑罚,朱元璋甚至发明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剥皮实草”酷刑。据说在他当皇帝的几十年里,杀的贪官至少在5万以上,可谓是史上反腐最登峰造极的一个时期。

    试想,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官员头上都悬着一把利剑,自然会小心谨慎奉公守法。朱元璋的这种反腐模式,意在取得“不敢为”的效果。

    第三招:王莽的道德反腐

    在历史上,王莽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

    由于帝位来得不太光彩,再加上外兴战事,下扰臣民,短短几年之内,就将江山基业搞得千疮百孔,让百姓颠沛流离。

    面对混乱的局面,王莽停发了所有政府官员的工资。又颁布诏令提出了他想要实现的“小目标”——依据时节好坏,核发官员俸禄。

    通俗地理解,王莽提出的其实就是将公务员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想法很与时俱进是不是?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其实带着一种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说白了就是太理想化了。

    记得《官箴》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王莽的这种反腐模式,相当于是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达到“不愿为”的境界。

    -4-

    反腐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就连反腐最牛逼的朱元璋都在感叹:“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

    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证明,反腐的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不必为”、“不敢为”、“不愿为”三个层面出发,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才是有效反腐的关键。

    正如《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一直在探索“扶正祛邪”和“刮骨疗毒”的治本良方,除了让观众看到官场利益下的人性百态,更有警示社会和反思时代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打铁尚需自身硬,反腐还要正清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猫太后:这部剧的确很难能可贵地放大了尺度
      • 九色喵:一部片子:relieved::relieved::relieved:背后贪官看到群众高潮,一定会嘲笑道:傻逼才相信这瞎编的玩意儿呢
      • 2ec3054d48cd:对于反腐我更对王朝周期律感兴趣,王朝前期中期反腐有效果,到后期再怎么反腐也没用,因为阶级固化到无药可救,只能重新洗牌。所以现在身在现在的中国也算庆幸吧。
        山河九鼎:@小新鞋家 说得好,纵观历朝历代,前中期尤其是相对稳定的中期都会比较重视反腐,但到了后期大多已经是“病入膏肓”矣……
      • 只瞻前:侯勇的演技真的好赞!
        山河九鼎:@只瞻前 教科书般:blush:
      • 微蓝海呀:写得真好,你的知识底蕴让我佩服:+1:
        山河九鼎:@_微蓝海_ 谢谢,你也写的很好呀:blush:

      本文标题:《人民的名义》:打铁尚需自身硬,反腐还要正清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eq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