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盛夏。并不是因为它的清爽,也不是因为想到童年“捉蝉”的回忆,而是因为夏天那蝉的鸣叫。
说起蝉,我就想到了电视剧《将夜》中三师姐余帘(林雾)。
她初看美丽、柔弱、纯洁、清高、细腻,其实背后惊世骇俗。她是修行界最神秘的人。修的功法是“二十三年蝉”。
在剧中,夫子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过这样一番话:极西干旱之地有一种蝉,此蝉隐匿于泥间二十三年,待到雪山冰融洪水将至,方始苏醒。于泥水间洗澡,于寒风间晾翅,直至振而飞破虚空。这样说时,三师姐余帘也在场,但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给老师煮青菜面。
从夫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蝉的品性,也能看到余帘都生命的态度,或许也能读懂余帘。古时候,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很高的地位。人们都以蝉的羽化来喻之重生,寓意着纯洁、清高、通灵。若是身上有蝉的佩饰,则表示其人清高、高洁。
其实,只要读懂了蝉,你就懂了三师姐。
说起蝉,你可否想到虞世南的《蝉》。
这是首托物言志诗,全诗简练传神,寓意深长,耐人寻味。我最喜欢的是这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任何东西,不去深入,你所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要深入,就要理解诗,悟懂蝉。要做到这些,我们还得来说说这个人。
虞世南,今天浙江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看这介绍,就知道是个牛逼人物。
隋炀帝时,虞世南与他的兄长虞世基一起投奔朝廷 。被赏识重用。虞世南勤奋好学,沉静寡言,从不趋炎附势而兄长虞世基则刚好相反,趋炎附势,做尽坏事。后来天下大乱,宇文化及杀了虞世基,一家人除了虞世南全部被杀。窦建德打败了宇文化及后,让做虞世南黄门侍郎。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虞世南又被用。一天,李世民与虞世南交谈时,谈到了隋朝的亡国君臣。由于自己的经历和家世,虞世南沉默不语。气氛极为尴尬时,李世民就转移了话题,谈起起了诗。后来,虞世南就写下了这首诗。比喻自己是品德高洁的君子,无需凭借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播。
人的一生不管你是何人,人生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一帆风顺,那样的人生也没有多少意义?我们要学虞世南对生命的态度。如他一般不管黑暗还是光明,都一心专心做人做事,做一个有生命取向的人。锤炼自己,经得起风吹雨打,也经得起惊涛骇浪。无论是在明媚的春光下,还是在暴风骤雨中,都能稳步前行。
读懂了这首诗,理解了这个人,你是否也悟到了“蝉”这个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蝉”又名“知了”,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记录约 2000 余种蝉),是这世间很奇特的动物。一只蝉的生长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有的长达17年。然而它们长住地下那么长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 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如果是我们有这样的遭遇,我们会怎样面对呢?
如果是你经过17年的酝酿,却只能绽放一个短暂的炎夏。你可会心有不甘?你可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你可会如有些道德败坏者来报复社会?
但蝉是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呢?,
它没有抱怨,只是尽情利用短暂的时间,全力地展示着自己。它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好好的活着,没有一刻在抱怨自己生命的短暂。这就是它对生命的态度。
生活总是处处透露着惊人的相似。
人与蝉相比,人的生命要长得多。但时节如流,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
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时间用在学习,用来追求心中所爱,渴望默默奋斗来获得成功。那种默默追求之旅正如蝉的成长一样。等到认为可以松口气之时,可以高歌那一刻,人生路也快走完了。
但是,我们有几个人的一生又如蝉那样完美。所以,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向蝉学习。学习它对生命的态度;学习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珍惜生命;学习它好好地活着;学习它为了自己的梦想,耐住寂寞,积攒力量;学习它把生命的每一瞬间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那么总有一天你也能达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人生境界。
我喜欢蝉,是因为蝉生的命是虽短暂,但却那样完美;是因为它对待生命的态度。它们在一个短暂的夏天里,尽情的怒放,全力的敞开洪亮的歌喉,演唱着一首又一首美妙的生命之歌。
我喜欢听蝉鸣,是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每次登上山巅时,也会学蝉一样,来几声长啸。
我喜欢听蝉鸣,是因为我能听到蝉对生命的态度,我能去学习,去改变。你也可以听一听,或许,你对生命的态度也会改变。
在盛夏里,希望你走入林间,去听一听蝉鸣;品一品蝉背后的生活哲理;了一了关于生命的实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