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南怀瑾讲述《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南怀瑾讲述《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作者: 我是小虹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08:08 被阅读89次

1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那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其实不能代表般若整个的含义。

2 .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会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3 .少时学语苦难全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文字般若,在悟道了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辈子读的书也都知道。

4 .不学无术,“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5 .“菩萨”就是觉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是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看到时尚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困难中,就要再回到时间广度一切众生。

6. “善护念”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云何应住”用什么办法使这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地下去。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都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的修行的方法,都是求的信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止与观。是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7 .佛法分两种,走出时间是清静,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里,功名富贵,享洪福。清净的福叫清福。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8.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着是为了面子,漂亮,人生时常是做给人看的。

9 .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的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众生堪忍,受得了。

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非常烦恼。要处处牺牲自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

10.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11.真正的佛法时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实惠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12.慧眼,就是要把智慧变成力量。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改不了。因为慧没有力量。又譬如脾气坏,贪、嗔、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13.“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年年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

14.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15.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水的相;酿了酒,酒是水的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凌,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 三身。

16.佛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7.佛强调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金刚经里说,一个人拿一佛一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人福报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个人,对《金刚经》或者四句偈有些了解了,再劝导人家,解脱人家的烦恼,这个人的福报,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还要来得大。

18.学佛有两种要事:一是智慧资粮,一是福德资粮,研究经书就是寻找智慧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福德资粮。

19.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天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20.微尘分为七分:色、声、香、味、触、法、空

21.明心见性,信心清净,能生实相,信解受持

22.“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的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讲述《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bs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