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1/3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00:03 被阅读1次

    金刚经说什么1/3

    文:Recycler

    129/339.9164

    1.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2. 20180903-20181129

    3. 如果道是一个统一的最终目标,那么实现道的过程可能有很多种,也许是快马加鞭,也许是南辕北辙。但是因人而异实现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眼前看来所承受的当下是不同的。这样说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每个人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使人得道。只是生命有限,没法看到最终结果。

    4. 我们现在的智慧都是依据已有知识建立起来的。给一个青年人讲哥德巴赫猜想,能听明白就是聪明,听不明白就是不聪明。如果给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将外星人,他不相信,给聪明的年轻人讲来世今生,讲神仙菩萨,他也不信。因为这些都在认知和实验范围之外。如果事实上这些都是存在的,只是目前的智慧所开发的仪器,无法探知这一切,我们就不能立即明白这一切。我们聪明是永恒的聪明吗?姑且当作是感受想象。

    5. 【《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业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当我们发现一个物品有一种用处的时候,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当发现两个用处的时候,再给他起一个名字。当发现数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会产生怀疑,会不会有其他用处,会不会还有其他名字。知道的是实相,不知道的是虚相。知道实相简单根本,知道虚相就难了。

    6.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感受到烦恼,就是感受到病痛。能跳出这两种境界。如果能感受到其他境界,则超过了绝大数人们。境界可以很多,如果是负面的,只是增加了人生身心负担。找到正能量的境界,找到快乐的境界,则会让人生有种不同。

    7. 【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道德是一种帮助,可能知道是谁给与的帮助,也可能不知道谁给的帮助,但是总有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别人给与的帮助,便会给与这个人善的称号。帮助是一种消耗,能够自然的愿意消耗自己,这便是至善。在众人面前,没有人愿意这么做,能做到的人们便会成为至善。于至善相对是伪善。不自然的做道德行为,便是伪善。在大环境下,伪善也有一定的感染能力。

    8.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随遇而安便是佛的境界,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这些人虽然安于现状,但是也会时常追忆曾经的做出的错误决定,也会向往更美好的未来。这边便是凡人和佛的一墙之隔。

    9. 【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高明。……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难道就是因为来比去好听,就叫如来?后面也说了,无所来,无所去,来和去是相对。来了是好的,为什么不说去的是坏的。在我看来,都是给答案找理由。为什么叫如来,也许是周围叫什么来的多,叫什么去的几乎听不到。为了接地气,翻译成如来。

    10. 【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留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时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钟声,还在苦难汇总,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在我现在认知中,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是个科技成果这类的,自己用的是罗汉,给别人用的是菩萨。这样理解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如果“道”是一个方法,让人解脱苦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解脱所有人的方法还是解脱一个人的方法。如果领悟的是解脱一个人的方法,让自己一个先解脱困难也没什么道德问题。如果领悟的解决多人的困难的方法,而只让自己一个人享受成果。这也不配称为罗汉。我想罗汉领悟的道和菩萨领悟的道是不同的,菩萨领悟的道是多人解脱苦难的道。总结以往的认知,佛是比菩萨高一层级的,罗汉执着于自己解脱,菩萨执着于天下人解脱,而佛则懂得个人解脱的方法,懂得天下人解脱的方法,但是不执著于使用哪个方法。

    11. 【《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懂得自己解脱的道,懂得他人解脱的道,才是如来佛。

    12.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怎么没有罗汉的事?罗汉要是领悟了众生解脱之道,不是一样也能成佛。一般的知觉,一个人的事好做,多数人的事难做。先领悟的难得事,再领悟一个人的事就简单了。相反就有些难。简单和难距离成佛也都是一步之遥。要不然大乘和小乘都在争正宗。

    13. 【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虽然功利主义学佛不对,但是功利主义却是能吸引人们前来。犹如,一个学院招生,也不宣传,自然来的人都是凑巧。如果宣传学校都是热爱科技的人才,吸引的只是对科技感兴趣的少数人。如果宣传学校毕业立刻能获得高收入职业,就会吸引很多人前来。钱权利是人类生存改善生活的根本。

    14. 【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理很烦。】被人崇拜会高兴,但是被很多人崇拜就会烦恼。吃蛋糕高兴,天天吃蛋糕就烦恼。为什么要护烦恼的念头呢?不明白。瞎猜吧。正因为一念会产生烦恼。才不会放任一念的随意产生。还是要用善意去去好好照顾。就这样歪解吧。

    15. 【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想要树立自己学术的威信,就要贬低其他学术。如果其他学术和自己的学术都一样,甚至比自己的好。那谁还信自己呢。在我认知中,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东方落地扎根,根本就是抓住了人们的物质所求,就算不贬低其他宗教,人们自然会选择更能带来实惠的东西。如果基督早几年进入东方又会怎么样呢?宗教带给人们的满足,不一定是面包牛奶。也许是帮人们解决烦恼等问题。其实更想一个心理医生。

    16.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怎么理解呢?好比一个谦虚的长者,常说不要迷恋哥,不要崇拜哥。但是在人们眼里,这位长者洒脱自然,没有烦恼。人们争着想去接近学习。虽然自己没标明偶像地位,但是在人们觉得他是偶像。和现在低调的偶像歌星一样。

    17. 【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候,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一念求道既是妄念,不存妄念也是妄念。所认为的事,所执着的事都是妄念。

    18. 【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思想专一自然不会想别的事,专一到哪一点呢?专一到某一点是否也陷入了妄念呢?虽然得到了宁静但是也得到了妄念。还是每次随便只想一件事呢。

    19.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再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可以这样理解,专心的做一件事,无论是学习,画画,谱曲,砌砖,开会,吃饭、睡觉,下棋,打游戏,只要专心的在做这件事,想把这件事做好,顺着思路一步步的开展行为,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进入了定境。进入定境,便得到了清净,这种清净只是自我创造的,并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大脑忽视了外在的嘈杂,选择了专一。

    20. 【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专心做一件事,就会屏蔽五感,不过外在声音过大,影像晃动也会破坏自身建立的屏障。“定”可以理解为不为所动。“住”可以理解为快乐的专心做一件事。暂时个人理解。

    21. 【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如何理解,为什么问了问题,就没有烦恼。没有得到答案,为什么就能解决烦恼。试着解答,有些问题憋在心里,甚是烦恼。有时候就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答案,其实无所谓。这世界上,问题和答案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答案与之对应。不是唯一答案就相当于没有正确答案。那何必执着于答案呢,能做的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分享烦恼,烦恼就少了一半。并不是没有,不过也把烦恼给了别人。安静也许是目前来说解决烦恼的好办法。一味的执着烦恼追求安静是不是陷入了妄念。有执念便会烦恼,消除烦恼就需要安静。追求安静又成了执念。消除执念,便没有烦恼,就不要安静。就需要做到随遇而安。追求随遇而安也是执念,需要适应各种生活,需要不分善恶,需要不分亲友,需要不分好坏,需要看破生死。这些能做到吗?

    22. 【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是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个人理解,小乘佛法,做好自己,让自己清净,树立榜样作用,吸引外人,达到大乘佛法的目的。大乘佛法,让自己执着,解决别人,让别人都进入清净的境界。也就是让别人达成小乘佛法的效果。

    23.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享受寂寞便能获得清净带来的思维空间,精神便是自由的。

    24.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街,谁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哪里有这个清福呢?】什么是清福,就是认识自己,然后量力而行,大部分的事都在自己能力内,有收入饿不着。有空做点想做的事,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便是清福。不一定是周游世界。

    25. 【因为他这个结习未除,也就叫做有多余涅槃】也就是说又想学佛又想做别的事,不纯粹。

    26. 【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想成就得去想,最开始直接切断回头的路。就像和尚要剃头,进宫要阉了。这就是想看到做事的决心。

    27. 【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为自己还是为众生?那个是最终目的?可以说为了自己,让自己好起来就可以不给众生添麻烦。也可以说,为了众生,都好了,自己才能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那点谁是因谁是果。好吧,没有因果,打着为众生的旗号,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为自己的目标。反而打着为自己的旗号,会被说成自私自利。既然都成为经典了,只能说是为众生了。

    28. 【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帮助了人,而时刻记住为对方曾经付出过,这便是一种执念,而是应该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或是当做自己应该做而不是应该回报的事。做就是了,结果不重要。

    29. 【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着而来,】为了想长寿,我应该怎么着,你应该怎么着才能满足我的需求,人们应该怎么着我才能接受。

    30. 【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念佛号是为了忘记自己,然而很多人念佛号之后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还没有忘记,这便进入我相。念就是了, 不要得到什么。

    31.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就算不能拿钱衡量,也的那利益得失衡量。学佛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富贵、亲情、世俗、等等,还的帮助别人成佛。自己得到什么?学佛不图为自己得到什么?如果硬要说得到什么,得到的是自己践行了佛的意志。也就是自己履约了对佛的承诺。在进一步说,自己可能会进入极乐世界,自己可能会脱离轮回不在受轮回之苦。如果只谈承诺。这是真正的学佛,对佛的信仰大于一切。如果谈其他自己可以接受的利益,那么解脱轮回是相当有诱惑的,这也是很多初次学佛的人学佛的目的。当深入学习佛法之后,就会少了目的行,纯粹就是习惯性的付出。如果还是一直考虑回报,那么这些年的佛是白学了,家是白出了。

    32. 【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经也一样此心平静】悟了道,心平静。但是世道不太平,经常让心不平静。所以佛的一个分支就是教化世人,让大家都平静,创造良好的环境,自己才能真正静下来。佛所追求的,也是众多宗教和哲学所追求的。只要能让心静下来,便可以说成任何宗教中的大人物。

    33. 【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放下怎么是布施呢?因为布施了执著。按正常流程,受到了伤害,人类的正常反应是反击,既然放下,就需要放下反击,放下仇恨,放下执著于自己的道德。不做应该做的事,做人们公认不想做的事,便是布施。

    34. 【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A,一个字都不需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最好的办法,谁也没法给出答案,只能自己找答案,也因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无字的。如果自己懒的想办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可以接受专家次一等的方案,也是专家给出适用大部分的方案。凑合的解决问题,但不是完美。这样对于大多人来说足够了。

    35.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虽然求佛就是求空,一直求空就是执念,就成不了佛。有的时候要不空,有的时候要空。总之就是随意。随意的原则是什么,界限有什么呢?总之的有个原则或是一个目的,也许就是开心就好。

    36. 【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是做一件坏事呢?什么都不留,是不是也可以说达到佛的境界呢?如果只执念于做好事不留名,双重条件,是不是一种执念呢?与做事不留名,一重条件,是不是更难实现呢?为什么不再复杂一点提出三重四重条件呢?不知道答案,也许双重条件刚好不极端罢了,毕竟要做好事,才能适用于广大人们的需求。

    37. 【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也就是部分好坏人,都要救助。这也往往成为农夫和蛇的故事。

    38. 【教他一边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年,他才记住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念扫帚能悟道,念吸尘器能悟道,念自动扫地机能悟道,念任何词都可以悟道,何必局限于阿弥陀佛呢?念归念,也要思考其中的分寸。分寸掌握了,道也就悟出来了。接着说,这个人五百年前是条狗,因为丢给佛一坨屎,此生佛便收他为徒弟,教他扫地。这里可以解读为,谁帮助了佛,佛就会帮助谁。那些没有帮助佛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学佛了呢?

    39. 【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象存在,你其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分开说吧。现在人拜佛是为了求佛能实现愿望。而佛并不能实现愿望。佛只是像一个长者站在那里,让我们这些凡人肃然起敬,下跪才能表达我们的震撼。因为震撼,说明人还是有敬畏的,正因为有敬畏,人才能规范自己,自己救自己。这样想来,也是有道理。但是有点疑问,拜偶像和拜长者有什么区别?也许拜偶像是一种接近偶像的手段。拜长者是一种内心的敬畏。因为喜欢而跪拜,便会被诱惑。因为威严而跪拜,便会驱使。还好,佛不驱使人,也就不用这么担心。给跪拜找个理由,让信众不会误入歧途。

    40. 【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拾南老师的牙慧,借用书中的例子。水,实实在在的东西,便是本体,他可以与不同物质结合产生不同的东西,每一个东西便是一个相。而水与其他东西相互结合的能力便是用。这样解释前句,清净是一个东西,清净与人(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人)结合,便显露出圆满的形象。清净还可以与其他很多东西结合,这种能力便是化身。化作许多报身。接着后文说,清净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1. 【《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分着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算是最后的总结吧。执着便会把本身与所执着的东西相结合,便会成为报身,便会著相。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可以与任何事物结合成为各种形态,这才是其中的意义。

    42. 【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著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现在人很奇怪,见到庙就去拜,看到雕塑就去拜,可以胖一点的就去拜,可以云彩类似佛就去拜。一旦以看的见得东西示人,把他想象成佛,便著相了。

    43. 【佛来斩佛,魔来斩魔】佛没有固定形态,既然佛以固定形态现身,要么是造假,需要消除。要么是内心产生幻觉,需要清除内心佛的印象。

    44. 【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受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很多人都说学佛会得到智慧。这种智慧是聪明的那种智慧还是有其他所知。如果是聪明的智慧,察言观色,因人利导,总是让自己处在不失败的地位。如果我们要得到这种智慧。其实不用修佛也能得到,看看厚黑学之类的书也可以实现这种智慧。还有一个问题,智慧是过程还是最终目的,只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还是只是为了得到智慧。如果打机锋,就会说, 即使过程又是目的。那就会引来另一个问题,执着追求智慧算不算我执。也许会有人说,有时候也追求蠢笨。有时聪明有时蠢笨,有时结果有时目的,有没有什么规律。答案是没有规律。所有的行为最终是为了得到快乐。有人又说,有时候也是追求痛苦。那么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自由,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算不算我执。一连串的发问,我自己没答案,问题和答案互相转换,这样问下去,我想高僧也不会回答。这世界上有没有不是我执的东西吗?

    45. 【极聪明而没有智慧】不理解。

    46. 【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个没执念的人,和没主见的人好像还不一回事。没执念,不支持谁的观点。没主见,支持强者的观点。

    47. 【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不惯世间的矛盾,于是学佛,当学佛学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众生的抛开烦恼在面对游刃有余的事情时候所表现的随心所欲,便是佛所要追求的状态。只是佛要追求所有的事都能游刃有余。想想济公,是不是周围总能找到这么一个。再仔细看,每个人都有洒脱的时候,每个人可以是佛。我所理解。

    48. 【《金刚经》并不是讲空,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不不可以空的。】求空是由专属目的的,修行做善事要有结果,其他的无所谓结果,有和没有都坦然接受。这句话,相对于给“我执”加了一条特殊条件。好吧,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不转牛角尖。

    49. 【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到底佛法讲什么?依我看来,没有准确的定义为空或有。佛法,时而空时而有,时而非空时而非有。没有准确的标准,可以说是随遇而安,当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随便选择一个就是答案。真的是随便选择的吗?众人选择有,我选择空嘛?众僧选择有,我选择空嘛?总会有一定的准则去选择。或是让自己最洒脱,或是让自己有归属感。如果以洒脱和归属为最终的目的,有和空就没有一定的规律了。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50. 【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解脱是指,省去了麻烦,不被形式的东西所约束。慈悲和解脱,两个极端,当下想到那件事就做哪一件事。看到一个死物,觉得没必要埋,反正最后都变成泥巴。下一次看到一个死物,腐烂的有点恶心,那就埋了吧。当下只做一件事,不会给自己制造假设,让自己为难。再下次,看到一个死亡,不埋是解脱,不埋过段时间腐烂会恶心别人,那还是埋了吧。产生两种选择,就为难,就有了烦恼。是选择当下呢还是选择未来呢?当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之后就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了。慈悲,是我对他物的慈悲,解脱,应该是他物对我的解脱,不应是我解脱了他物。如此看来,前后两句的参照物不同。可以说,一个是大乘佛法,一个是小乘佛法。一个对外物,一个对自己。都可以说是悟道。算是有点理清这句话。

    51.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什么是华严境界?也许就是看破好坏定义的境界,知道好坏的定义,但是区分好坏的行为,宽容好坏的结果。任何一个邪恶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个正当的让人们都可以接受的理由。如果想到这一点,就可算是菩萨了。

    52. 【执著了任何一种认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无忧定法,如来可说。】没有什么话是对的,也没有什么话是错的。即使是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方法。说出别人想听的内容,就是菩萨。说出自己想听的内容,就是罗汉。

    53. 【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说法都是空的,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非法,也非非法。】说可得,错。说不可得,错。到底可得不可得?这种提出模棱两可的答案算不算是执着呢?想到一个问题。这样做,大师默许。那样做,大师默许。到底怎么做,开心就好。做两件事都开心,大师会说遵循内心,也就是最快乐的事。往往会在找寻最快乐的事的时候,陷入更深的痛苦。其实在问大师的时候,内心已经有了微弱的答案,只是对比不够强烈。经过大师的按时,则加深了自己选择的意愿。如果认为打人才会快乐,大师并不会说遵循内心,也会标准化的执着的劝导要有善念。大师以善以随心为准则,善则是最大的目的。话又说回来,善和恶有什么标准呢?时效又是多久呢?那些放生鱼蛇乌龟的是善还是恶呢?也许佛关注的是当下的善吧。以后就不管了。未来是善是恶,谁也搞不明白。只能以一步一步的善来累积,期望获得善的结果。总比一步一步的恶来累积,要强百倍。当下行善吧,开心就好。

    54. 【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世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常说做好事得福报。这个福报不是金钱地位权力的回报。而是指,做好事,会吃亏,甚至会受到他人的危害。吃亏多了,受到危害多了,就懂得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现阶段有些人是怎么也改善不了的,且有大量的人无法改善。如果想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就要与这种现状斗智斗勇。因此需要大智慧。

    ~~~~~太长不看~~~~~~~~~

    简版:有执念便会烦恼,消除烦恼就需要安静。追求安静又成了执念。消除执念,便没有烦恼,就不要安静。就需要做到随遇而安。追求随遇而安也是执念,需要适应各种生活,需要不分善恶,需要不分亲友,需要不分好坏,需要看破生死。这些能做到吗?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说什么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t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