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零后孩子们还需要记忆能力吗?
因为害怕把孩子培养成只会死记硬背,没有思维能力的旧时代人,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再让孩子背诵数学口诀表,也不再背诵古典诗词。新时代了,连马云都说,以后要培养的是具有艺术气质的、感性的、会玩的孩子。各位学习型大咖也说了,以后的社会,大多数的事情,会与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谁会,要知道如何利用和整合资源。如果这些都没有错,我们还需要培养壹零后孩子们诸如记忆力那些最基本的能力吗?
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学生》。
一、书籍的作者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学生》的作者,是日本人阴山英男。他曾经是日本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人物,这本书也曾经被出版社负责人批评为“水平太低”。在郁郁不得志之时,阴山英男想:“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这本书献给大众。而且,那个时候这本书一定会变成最畅销的书。”对日本教育的忧心忡忡,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探索,支持他完成了本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书一上市即创造了销售一空的佳绩,不仅如此,它甚至改变了日本的教育界的和整个社会的风向!
该书是专门针对小学教育的,主要提倡的是对小学生进行“读、写、算”能力的彻底训练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什么该书能够真的成为日本的畅销书,为什么一个无名小卒的提议会自下而上的影响到日本的国家教育部?我想,正是由于阴山英男能多年扎根于小学教育并累计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伴着他所教过的许多孩子陆续考入多所名牌大学这一契机,这本书及他的理论才取得了如此震撼的效果。
二、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基础教育吗?
作者所提倡的基础教育,是以“读、写、算”为中心的反复练习。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朗读、背诵、阅读、认字、写字和计算。比较有特色的“百格计算”,也就是让学生在横排10个数字,纵排10个数字的表格上做加减乘除的计时计算,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我们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并且相对于欧美等国来说,同处东亚的中、日、韩等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相当扎实的。这本书之所以会在日本引起这么大的震动,主要是由于日本在实行所谓“宽松教育”之后,学生的学习实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受欧美思潮的影响,日本有很多人提出来“整齐划一的练习式学习不如个性化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不如自学、自我表达、综合性学习”等等他们叫做“宽松教育”的理论,类似于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有人说,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都网络时代了,知识上网就可以查到,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记忆;都网络时代了,计算器都发明多少年了,还练习计算,有必要吗?不如像欧美国家一样,提倡个性化教育,重视理解,或许国家能更加兴旺发达。然而,训练记忆力、计算力锻炼的是头脑的思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无用功。日本东北大学川岛隆太教授研究指出朗读和计算要比玩激烈的电脑游戏更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脑。阴山英男所在的山口小学重视基础教育的实践成果已经证实了这些。
日本所说的“宽松教育”也好,中国所说的“素质教育”也罢,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阴山英男说:“所谓的综合性学习,应该是立足于基础上的综合性学习。”在中国,总是听到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聪明,只是不用功而已。真的是这样吗?有那么多的孩子都是想学就可以学好的吗?事实上,家长不愿承认孩子实际学习能力的欠缺,又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懂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欠缺。这类孩子看起来脑子转得很快,可惜集中力不行。集中力不行,学习怎么可能会好呢?这难道还不是学习能力的欠缺?而多做“读、写、算”的基础练习,是可以锻炼注意力的集中性的。
三、究竟什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快乐?
读完这本书,之所以会有这么深的感慨,是因为和中国的情况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自上而下的提出了“宽松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试图给学生“减负”,但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宽松教育”、“素质教育”,人们迷茫了。
在“宽松教育”时期的日本,公立小学的教课难度下降了,但是私立小学和培训班依然很有市场。在小学允许使用计算器,但在中考、高考中禁止使用。既提倡综合学习实力,却又不知道综合学习实力如何培养;既希望孩子们宽松快乐,之后却又同样面临着高考。日本审视了“宽松教育”的政策,又重新开始重视基础学习实力,应该对中国的教育界和家长们也有所警示。
中国的小学教育,也正往“宽松教育”、“素质教育”的路子上在走。但是,由于根本性的教育制度没变,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和日本的“宽松教育”一样只能是一种理想,很多时候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要提倡“素质教育”,所以老师们开始更为注重课堂结构、各类活动成果的展现;因为要提倡“素质教育”,所以小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频繁奔赴于各类兴趣班。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实质性的“应试教育”披着各种花里胡哨、乱七八糟的外衣,将我们的下一代包裹得严严实实。“宽松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好,而是如何落到实处。如果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孩子还是到处上培训班,没有自己玩耍的时间,这样只会使孩子更不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有着新理念的80后,也陆续为人父母了。现在中国的早教市场是异常红火,各种早教书籍、早教机构层出不穷,一堂课的费用动辄一两百。幼儿园全都打着双语教育的旗号,动不动就标榜自己采用的是蒙特梭利教育,但私下里又有很多幼儿园直接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了。
蒙特梭利教育,被某些人仅仅理解为尊重孩子、顺应孩子,只希望不要走入一味迁就的另一个极端。在日本,有很多人也提出来“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放在第一位,不该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但问题是成年以后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吗?人生而为人,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任何生物都要适应环境,学会自己生存的技能。“没有心血,人就不可能成长,就不可能得到梦想和成功。”事实上,人的天性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进步能使人感到愉悦,这样才是正常的。什么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呢?学习本身难道不应该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况且,孩子在背诵、练习的时候并会像大人那样觉得痛苦。让孩子自由的玩耍有助于大脑活跃,而多做基础性练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中力,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孩子有了基础学习实力,才容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在浮躁的社会里极度需要家庭的爱
作者说:“孩子要么上培训学校、要么看电视,母亲做家务,父亲留在公司加班,一家人四分五裂。这样的家庭画面,即使在农村也屡见不鲜了。”
作者说:“人们为什么认为电视那么必要呢?日本的劳动是超负荷的长时间劳动。每天干到筋疲力尽回到家,自然就没有热情要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了。要提醒看惯了家中这种情景成长起来的孩子少看电视,是十分困难的。”
作者说:“以前,在晚上的饭桌旁,孩子将一天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亲听,父母就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教给孩子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而现在,父亲缺失,这样的家庭环境丧失了心灵教育的重要功能。”
作者说:“让父亲回归到7点的饭桌”。
作者说:“家庭所需要的,应该是恢复7点左右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傍晚7点家中的光景如何,难道不正体现了家庭的本质吗?”
作者说:“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首先父亲要与母亲负担起同等程度的责任,而不该是渐渐淡薄自己的存在吧。”
中国社会也是这种经济至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网络比电视更为无孔不入。教育的问题,显然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早教机构、培训班,连和小朋友玩、与父母的互动也是培训内容之一?
谁都知道,早睡早起、吃好早饭的重要性,可是做起来有多难。作者提倡母亲早晨亲自为孩子做米饭,对大脑发育好,可是又有几位母亲能做到呢?
中国的80后家庭,也面临着父亲缺席的问题。父亲即使在家也是打游戏、看电视剧、玩手机,而80后母亲操持家务的能力有限,还要上班,又能有多少时间亲自教育小孩?
这本书,是我前几年看的。如今再看,还是很有意义。我自己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希望,80后90后父母,也在不断地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爱孩子,有时候不需要教授太多。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就是最好的教育。多与孩子在一起,就自然知道如何地教育他们了。孩子本身就会成长,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孩子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