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无知或为力量

无知或为力量

作者: 李骏德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12:11 被阅读0次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最近发表一篇文章《无知的科学价值》,他提出一个标语:无知或为力量。文章中写到:如果我们能聪明地利用无知,它可以成为一种超能力,使我们的感官更敏锐(通过测量仪器),思维更开阔(通过计算机)。

他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量子物理中,只有对粒子的动量信息保持无知,才有可能获取它的位置信息,反之亦然。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原理。他更进一步,认为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清楚地揭示了我们与周围世界沟通的许多方式其实并不简单。他说:无知是一项值得留意的选择。

我认为他说的“无知”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无知”恐怕不是一回事。作为大物理学家,他是随着思考的深入而得出来的“无知”,是因为知道得越多越感觉到的“无知”。对任何一个领域有了深刻研究的人,恐怕都有这种感觉,奥秘无处不在。

说点我们的古人吧!《论语·为政》篇中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白了就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对待学问或者任何事物应有的态度。可是什么叫我“知道了”呢?

比如,我前面有这样一个东西,它又细又长,有深绿色的花纹,横截面是六方形,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小圆芯,能用来书写。我想大家也能“知道”这是一只铅笔。我是如何知道的?应该是我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样东西,家长告诉我:这是铅笔。于是我记住了。这种“知道”,只不过是脑子里存储了铅笔的概念或者原型,当以后再见到类似的东西时,加以识别而已。我想孔圣人说的“知之为知之”,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我想古人说的“知”应该是格物致知的“知”,指研究事物的原理后获得的知识。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文献可能是《礼记·大学》,有趣的是到了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据传《礼记·大学》为曾子所作,他把“格物致和”看得很重要,文中写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但是有个前提他没有明说,就是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才会努力去研究。

由此可见,当代的大科学家和我们古人思想是有相通的地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只是个平常人,不敢和他们比。我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试着理解这些大师们的思想,让自己的头脑更充实一些,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 2021-01-18 读书的力量

    读书有什么力量?窃以为,读书,或为改造社会,或为修炼自我。为改造社会去读书,是大格局的读书,力有不足,略过不说,只...

  • 无知即力量

    有史以来,大约自新石器时代结束后,世上的人一直分为三类:上等、中等和下等。他们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被冠以无数不同的...

  • “无知”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没有人可以告诉他or她怎样生活才更幸福。 但问题就是我们总自以为是地“知道”什么对自己的...

  • 无知的力量

    对未来的认知是开放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具体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 重读剪报系列【六十】人生价值

    朱光潜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位,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

  • 现代人的悲哀

    现在,有很多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的原因有多种,或为情感,或为婚姻,或为学业,或为工作,或为钱财,或为健康等等。...

  • 在路上

    在路上 或为离家 或为回家 或为家人生活得更好 或为爱 或为情 或为...... 如果说一定得为了什么 那么 此刻...

  • 共读/《黄帝内经》素问卷四十二:风论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

  • 医院照顾岳母杂记

    人过四十,有个地方可能要常去。这个地方就是医院,或为自己,或为家人,或为亲戚,或为朋友,或为同学,或为同事。 岳母...

  • 读《黄帝内经》素问 风论篇第四十二 1——风邪引起的病情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知或为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j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