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解读)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黄帝问道: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热中(指风邪侵入人体,皮肤致密,邪气不能外出,郁而化热,表现为身体发热,眼睛发黄的一种病症),有的发为寒中(指皮肤体表不致密的人,感受风邪以后,阳气外泄,因而出现阴寒性疾病,表现为怕冷、流眼泪等症状),有的成为疠风(麻风病),有的成为偏枯(偏瘫,中风后遗症)。
“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都是由风邪引起的,但病情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的侵入内部,直达五脏六腑之间,我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你的看法。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岐伯回答说:风气侵入了人体的肌肤,既不能在内部得到流通,又不能向外部发散。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的行动最快,病变多端,腠理开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寒冷,腠理闭的时候,会使人觉得热闷,发寒就会饮食减退,发热就会肌肉消瘦,从而使人寒战而不想吃东西,病名叫作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风气从阳明经入胃,循着经脉上行一直到目内眦,假如这个人是肥胖的,则风邪之气就不易向外发泄,滞留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热中,致使目珠发黄;
“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如果是肌肉消瘦的人,则阳气容易向外发泄而感到寒冷,就会成为寒中,而不停地流泪。
今天学习了风邪引起的病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