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随想录读书想法
《我们仨》––平淡里的温情

《我们仨》––平淡里的温情

作者: 谷衣裕灵 | 来源:发表于2021-05-09 00:18 被阅读0次

    晚上,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不厚,179页而已。后面还附录着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爱女钱瑗的笔墨书信。小小的,薄薄的一本书,给了我莫大的温情。我的心间仿佛有一路情感的暖流款款流淌而过。

    全书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这是一个小小的梦,梦里是一连串的死胡同,或者是昏暗的车站里等车。这是生命行将走到尽头时候的萧索。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是一个“万里长梦”。古驿道、泊船、办手续,定期探视和船艄的号码311;这些给了我关于生与死的意象。杨绛先生在那里勾勒着一个梦境,在梦境里,他们预演了生死离别。第三部,是全书的精华,其以第一、二部为引,开始了一生的点滴追忆,故得名“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整本书倾注了杨绛先生的深情。第三部分更是如此。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们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这是第三部的开篇之语。短短几句话,字字含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对人生的感悟,全部包括其中。

    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时光拉到了一九三五年七月。那时候,他们还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数不尽的青春曼妙。从一同留学英法,共学于牛津大学、巴黎大学说起,其间穿插爱女的诞生,学业的精进和日常的烹饪和闲暇时的外出“探险”......这部分的前半篇,是他们自在得意的青春年华。

    后面归国,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起初一个去了西南联大,一个当了振华女中的校长;后面,又带着他们的爱女共赴清华校园和后面的新北大“中关园”;这其间,各种政治运动暗流汹涌。作为从民国走入新中国的“老知识分子”,他们相依相偎,以书为舟楫,在汹涌的时代海洋里左闪右避,一路扶摇向前。

    当然,杨绛先生也在钱家和自己的娘家等大家庭的描写中着了不少的笔墨,还原出了钱瑗成长过程的美好瞬间。

    我仔细地品读着书中的文字,不时为他们简单纯朴的亲情所打动。三人的小家庭,充满着智慧的和谐与宁静。父母和女儿的身份时而明显,时而模糊,有时候竟然幻化为“哥们”和“姐妹”。他们有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爱好,但笼罩着他们的还是那一抹抹动人的书香。而这,就已然弥足珍贵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文中类似的语句俯拾皆是。每读一次,都在内心浸满了温情。想来,幸福也可以如此的简单和纯粹。我打心里羡慕这样的氛围。在书中,他们融为一体,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文末,回忆终了,一切又回归了现实。人生的好物,青春的曼妙,总难免短暂,稍纵易逝。但,人生到底幸福过就是好的了,谁能保证一辈子都如此如此这般的幸福圆满呢?他们有过青春,有过芳华,有过充实里的繁华,繁华后的平淡。当生命慢慢走完一个轮回,当生命之环慢慢闭合,所有的一切都是浮光掠影,家也是“客栈”,至亲与旧交,终是各有归途的“过客”。

    《我们仨》里的温情,让我相信,生命里总有那么几段美好,可以抵得过最后的长久的孤寂。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或许,就是生命的长旅给我们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洗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平淡里的温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tm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