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曾经在先秦很流行。
先秦的百家争鸣,我们要是详细捋一捋根源,其实错综复杂,互相学习,后来才慢慢分出门派,并逐渐清晰而森严。
靠前的管子不说,百家思想基本上都和老子的道家理论云蒸雾绕,丝线万千。
孔子就曾问道于老子。儒家的经国治世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正是老子关于“德”的阐述和延展。荀子是法家之发端,但他本身是儒家,法家正是站在孟子“性本善”的对立面“性本恶”之上发展出来一套管控人性的思想方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实都是在为统治阶层如何统理万民作思考和建议。
淡泊如老子,也是在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只不过老子在出谋划策的时候,思考得出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精神理论。他的后来者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则是在具体的方法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家的方法不一样,但最终还是落到为统治者服务的根本上。道家的清静无为,搭上了黄帝,形成“黄老之学”,也成为了西汉初期统治阶级使用的意识形态,并得以宽政待民,恢复了秦、汉战乱践踏下的凋敝民生。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让“文景之治”生机勃勃,积攒下了巨大本钱给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威震天下。
汉武帝接过这些本钱,就把黄老之学踹掉,使用了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儒表法里地开始了大汉的征程伟业。
这些都是基于统治者需要。
在百家争鸣中,唯一曾经强大到与儒家抗衡,却不是出自统治者思维的思想,就是墨家。
墨子是贵族之后,祖上因过错被贬为平民,身份虽然低,却还是接受了良好教育,因此成就了这个农民出身,带有底层特色,善于理论总结的思想家。
墨子当过官,却没有当多久,遇到思想上的困惑,求学于当时最流行的儒家,却发现思维不对路,最终自创墨学,与代表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礼。
形式上不合法
基于出身,墨子思想天生就代表了农民、手工业者,所以在当时一呼百应,大批底层人民加入他的学派。
为了管理好这些知识相对低的门徒,墨子创立了自己的门规,利用学生们的手工业者身份,进行了大量逻辑学研究、科学方面的探索、特别是战争武器的研发,最后形成了一股独立于各国政权之外的武装力量。
打个比方吧,墨子大概是明教教主张无忌的地位。
墨子的武装力量,不是官方能管控的。而地下的武装组织,其实就是“黑社会”。
墨就是黑,而墨家学派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巨子”。巨者,大也。
是不是越来越熟悉?
墨家的巨子,就是“黑老大”。
有哪一个合法的政权,会允许独立于自己统治管辖之外的武装力量存在?
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墨子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他用自己创造的战术和武器在演示中打败了鲁班的云梯,最终逼得楚王放弃了攻宋。这就是“墨子救宋”。
但是楚王是喜欢阻拦自己的墨子还是为自己制造战争武器的鲁班呢?
答案不言而喻。
虽然被止战,却是被止于更强大的武器和武力威胁,而不是真心不想攻击宋国。
这种“止战”,实际上是被期待发动战争一方所讨厌的。
而准备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是强大的,最终获得胜利的一方。
不论是战国乱世,还是后来秦汉一统,作为统治者,都不喜欢被自己权利之外的武装力量所威胁。直到今天,世界上没有那个政权,喜欢地下的那一套组织系统。
就算是日本,黑社会公开化,是以公司化为代价——其原则是要接受政府管理监督。
这世界早已没有了法外之地。
所以,作为实操性的墨家组织,在中国进入大一统社会的时候,就会客观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会被视作毒瘤清除。
这也是为什么清末民国初期,墨家思想忽然被重视的原因。
国父的前身,不就是个“墨家巨子”?
思想上天然与主流对立
一种思潮的兴与废,是与时代息息相关。
当国家一统,就使用儒家讲牌面,用法家来治理,而当大众需要推翻这一切的时候,墨家就被重新翻出来,成为新的圭臬。
当然,墨家思想为什么在二千年内消失得好像不存在,其表象是组织结构的不合法性,而其根源则是其思想产自“旧无产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完全处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所以多年来一直被国之君子镇压剔除。
墨子思想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光是其中“尚贤”、“尚同”,就能要了封建世袭制的老命,换句流行话来说,墨家要求的是真正的“民选”。
何为“天志”?民意即“天志”。
在皇帝看来,这是多么令人讨厌的思维啊?居然要动寡人世袭的天下,以贤者尚之。这种反动的思想不禁更待何时?
在形式上的非法性,在思想上的过于先进,导致了无论在哪个朝代,墨家都是被打压得最厉害的思想,到最后终于消失在了历史人文长河之中。
任何东西的突然消失,只可能是统治阶层的意愿。
有些是因为战争,但是战争——不也是统治者的意愿吗?
网友评论